在白色的时间里
日光暗淡

温柔失足于
初夏的悬崖
落入
万丈深渊

满地湿润的铃兰
凋谢如鲜的花朵
一瓣,一瓣,
漫天飞雪
纷纷扬扬

寻找寒冷的淡漠
温暖融融

一小时
零散的片段
丝丝孤独

初夏里
冬天的梦谷
十年,二十年
历历在目
悠悠难忘

MAY, 7,2004

——————————————————-
1

外子5月7日无意看到烟雨朦朦的“个人专页”。写下此诗。
这是他第一次致一个未见过面,也未见过照片的人。他的全部根据即是那“个人专
页”。他坚持不告我那“个人专页”的URL。所以我无法后附烟雨朦朦的原文。
但他告我他的此21行中有8行选自烟雨朦朦的原散文。

(其它的“致”有:致KRISTINE21岁生日(“一轮骄阳”),致NJ(“金苹果”),致
LZ(“永远的少女”),致DL(“情人节”),致GLORIA(“野鹿似的眼睛”),TO KATE(
“十二岁少女”),TO JENNY,TO MENG (另一朦)。。。等。四月里,我以KW1998和
凯宁的笔名代贴,但用了不同的题目。)

2
“在白色的时间里 ” 是烟雨朦朦句。
他加了“日光暗淡”,就成了第一段诗。

他说在下午办公室忽然日光灯暗淡。
这“灯”字去掉即是现实与诗化的差别。

3
“温柔失足于
初夏的悬崖
落入
万丈深渊”

那日光(灯)暗淡的办公室与朦朦专页之别有“万丈”。
但“初夏的办公室与朦朦专页之别有万丈”不是诗。
他(温柔)比喻了一下,即成了诗了。

因为读者不知背景,前两段读下来,就是“朦胧诗”了。

4
“满地湿润的铃兰
凋谢如鲜的花朵
一瓣,一瓣,
漫天飞雪
纷纷扬扬

寻找寒冷的淡漠
温暖融融 ”

这7行里的第1行取自Ezra Pound 的名诗Alba:
“As cool as the pale wet leaves
of lily-of-the-valley
She lay beside me in the dawn ”

后5行取自朦朦的散文。

“凋谢如鲜的花朵”,我猜大约朦朦的散文不都是新写的。但看起来依然如鲜。

5
“一小时
零散的片段
丝丝孤独 ”

这3行里仅第一句不是朦朦的句子。

从纯诗上说,去掉“一小时”更好。但有时诗一种交流的媒介。大约他认为“一小
时”是很长的时间,值得“表功”。(我常一发愣就两小时。)

6
“初夏里
冬天的梦谷
十年,二十年
历历在目
悠悠难忘”

这里把“深渊”称为“冬天的梦谷”
A) 美化“深渊”
B) 以“冬天”反衬“初夏”
C) 对应“漫天飞雪 /纷纷扬扬”

“十年,二十年”与“一小时”反衬,简直长得过分:)

“历历在目/悠悠难忘”
他以前从不用四字一行。因朦朦的“漫天飞雪 /纷纷扬扬”而有。

“历历”,“悠悠”在这里有一种语音效应。

7
选,加,编,改。
看来写诗不难。

——————————————–
By 烟雨朦朦:

我不喜欢冬天,是因为芝加哥的长冬真的使人沉闷厌烦。
我喜欢冬天的雪花,是因为她的晶莹透亮和洁白无瑕。

每当一瓣一瓣晶莹洁白的雪花由高阔的天空飘落下来,然后默不做声地依偎在老松翠柏的枝头,
依偎在家家户户的篱笆上的时候….心如寂寞寒灰徘徊于沉寂的四空。

如果你手捧一杯热咖啡,围做在炉火旁的藤椅上,就会被朦胧的梦笼罩着,
你的梦里有着故乡的亲人和快乐的过去…一些零散的片段….
如果这时在你的录音机里飘忽而来的歌模糊不清却韵味十足的”雪花雪花满天飞..”
思绪会被撕破得像满天的白色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下,像一阵风, 无牵无挂…
坐在白色的时间里,寻找着寒的冷淡漠或者温暖融融的痕迹,于是你会感觉了一丝丝的孤独。

雪花依然在飘,窗外那一朵朵冷冷的花,竟然很快在空气里变成了半透明的冰棱.
再抬头看时,没有人的后园,一种陌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