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12月,北京,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张亚勤接到来自微软总部鲍尔默的电话,问他对于移动通信和嵌入式系统更多整合有没有什么想法,电话的最后,鲍尔默希望张亚勤回微软总部看一看这方面的进展,张亚勤照办了。

  回到微软雷德蒙总部的张亚勤遇到了盖茨,盖茨对他说,希望由他来负责这件事情。他就和微软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事业部的负责人谈了一天,然后回到北京。两个星期后的1月7日,在他38岁生日的当天,微软官方公布张亚勤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调回微软总部,负责微软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在全球的开发业务。

  张亚勤的重任

  成为中国大陆跻身微软全球副总裁第一人的张亚勤,一周后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微软必须进入而且必须成功的领域”,不容错失。

  张亚勤在正式公布这一消息的发布会上唏嘘不已,因为他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产生的第二个全球副总裁,更是中国大陆跻身微软全球副总裁第一人。他表示,计算、通讯和存储融合是一个趋势,而嵌入式系统和移动通讯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方向,也是微软未来5到10年的发展方向,更是无缝计算的核心所在,他更放言,“这是微软必须进入而且必须成功的领域”。

  李开复时代的微软中国研究院,研究方向主要是自然用户界面,而在张亚勤加入之后,研究方向多了一项多媒体计算,而在张亚勤主导研究院的时间里,又多了无线和网络、数字和娱乐两个方向。张亚勤就任全球副总裁后,他主要负责移动设备(SmartPhone、PocketPC)、WinCE操作系统和所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他认为未来的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而软件扮演的成分也越来越多,新任微软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认为,这是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开发外又一个新的方向。

  大概在1999年,微软认识到,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把不同事业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一起,成立一个移动事业部,这个新成立的移动事业部提供从服务器到终端设备的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一时机恰如其分,因为当时的无线网络发生着深刻的转变,从第二代转向2.5代,从传统语音通信为主转向无线数据通信为主,而以IP技术和数据包为基础的第三代无线网络正在兴起。

  可以说明微软对这一市场重视的例证是,在其CEO鲍尔默2001年度7项工作重点中,无线战略名列其中,而鲍尔默更是为移动部门确定了到2007年时的销售目标——1亿台使用Windows软件的PDA和智能电话。在微软,从事移动通讯研发工作的员工多达1000人,在所有部门中,移动部门的研发经费预算高居榜首。盖茨表示过“每个人都具备微软支持的智能手机需要花费5到1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很有耐心。这是一个需要很多R&D启动的行业,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商业投资项目。”

  如何利用好这样多的优越资源来完成在专家看来很难完成的目标,是张亚勤上任伊始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庆典上,他表示,他将会以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工程院为“基地”。而从研究院一向的成果来看,至少从研发程度和产品程度上来说,张亚勤可以少操心了。

  亚洲研究院的五年之跃

  许多分析家常常问我,为什么微软在研究上如此自信和慷慨?对于这个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再好不过的回答。 ——比尔·盖茨

  当天同时升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阳博士回忆起在1999年1月15日,也就是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50多天后,他在东京机场和张亚勤相遇,两人一个来自纽约,一个来自微软总部西雅图,他们在那里换乘同一架飞机飞往相同的目的地——北京,微软中国研究院。两人在飞机上喝着日本清酒,一起憧憬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未来,说话的声音大了些,惹来飞机上旁边乘客的斥责,“两个年轻人,怎么不懂礼貌?”但是,现在这两个年轻人都已经三十多岁,“不年轻了”。

  在那次机场会面后,张亚勤加盟当时还被称作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亚洲研究院,出任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而就在两个月前,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5年之际,微软刚刚在中国成立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微软亚洲工程院。

  张亚勤说他难忘这“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五年。虽然和微软总部雷德蒙、欧洲剑桥这些“兄弟研究院”比起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立时间最短,和总部距离最远,文化差异最大,但微软亚洲研究院这5年的成果却让盖茨评价为“成为亚洲顶尖、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基础科研机构”,到目前为止已拥有170位研究人员,以及来自亚洲和全世界的250多位访问教授和学生;已有超过750篇论文发表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已有70多项技术转移到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其中包括Tablet PC中的数字墨水技术,X-box中的图形技术,Office中的语音识别和英语写作助手技术, Windows XP中的AutoMovie功能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媒体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等。

  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刚刚建立的时候,被很多人看作是微软公司在中国的一个公关角色和形象大使。不过无论是其第一任院长李开复还是张亚勤,都不这么认为。微软原预计分6年投入亚洲研究院的8000万美元在第4年就已经远远超标,原计划100人的研究队伍也已经扩展到了150人。不过也正是有这些不菲的代价,才有了上面那些同样不菲的成果。

  2000年8月,李开复被调回总部任副总裁,成为“。NET”三个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自然交互式软件开发。张亚勤接替他担任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说“李开复到微软总部工作,总部多了一个关注中国、关注研究院的高层。”而他这次同样高升到总部,张宏江半开玩笑说以后大小事情少不了麻烦他。

  追求:技术转化为产品

  如果研究院能够有一两项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使用计算设备的体验,甚至改变整个产业的格局,那将会是多么大的影响!这应该是我们的主要追求之一。

  亚洲研究院有一个独创的20多人的“新技术开发部”,他们的工作就是担当开发和研究的桥梁。他们经常会飞到产品部门待上几个月,帮助产品部门吸收和消化研究院的成果。但是,随着产品转化任务的加大,这支队伍人数不断扩充,而且随着研究成果越来越复杂,靠新技术开发部转化,成本越来越高。

  2002年夏天,张亚勤、张宏江等人和盖茨、里克·雷斯特等微软的高管聚在一起,谈到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好转化为产品,如何为IT领域做出更大成就,二张提出建议,成立一个工程院,盖茨和里克·雷斯特很感兴趣,并且表示愿意支持,甚至还取消了很多二张提出的约束性条件。

  技术产品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需求之一。张亚勤在亚洲研究院5周年庆典上说:“在5岁生日时,我们可以数一数有多少篇文章已经发表、有多少个专利已经申请、有多少项技术已经转移。这些听起来都很不错。但是再过5年呢?即使再加上几千篇文章、几千个专利,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如果研究院能够有一两项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使用计算设备的体验,甚至改变整个产业的格局,那将会是多么大的影响!这应该是我们的主要追求之一。”亚洲工程院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追求而设立的。通过它,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微软未来产品的核心技术,而面向产品研究的技术可以迅速转化到产品中。

  张亚勤曾将研究院功能概括为三条:从事基础研究、公司技术战略的智囊团和核心技术的孵化器。工程院的功能是:技术转移、产品部门投资进行项目和孵化器。有了工程院的支持,亚洲研究院的三大功能之二:基础研究和孵化器具备了前提。而通过研究院、工程院与产品部门的连接,又为研究院成为“技术战略的智囊团”做好了铺垫。而在工程院成立后,加上此前不久成立的微软中国技术中心,中国成为微软在全球范围内机构配置最完备的地区。而无论是亚洲研究院还是工程院,都是直接对微软高级副总裁里克·雷斯特报告,由他报告比尔盖茨。而其他的业务部门则是向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汇报。有人说鲍尔默和盖茨,分别掌管着微软的现在和未来,如果这样的话,研究院就是决定微软未来的重要元素。

  2002年,人数只有美国总部研究院一半的亚洲研究院,年人均差旅费竟然是对方的3倍。而这也佐证了亚洲研究院对微软产品体系影响力开始显现。张亚勤表示,等到微软下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问世后,微软的所有主流产品中将都有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工程院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