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神话
作者:张化桥(Joe Zhang)
2005年04月30日 星期六

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而中国的货币又被认为估值偏低并具有竞争力。但是,中国企业却没赚到什么钱,国内股票市场也处于6年来的最低点。原因在于在中国开展商务活动的成本偏高,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如果政府不抓紧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中国的服务业得不到发展,还会错失国内闲散劳动力需要的外商投资。

过去十年来,三类成本(即经营成本、监管成本和外部成本)一直制约着中国的商务发展。连众多的经济特区也受到影响,尽管这些特区提供减税政策,监管法规也相对宽松。200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市场。然而,总共占市场份额35%的中国三家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2004年的利润总额却只有1亿美元,只相当于荷兰喜力(Heineken)当年利润的七分之一和AB集团(Anheuser-Busch)当年利润的5%。

除了管理经验不足,高成本也造成了高销售量但低赢利这一脱节现象。首先是经营成本。对多数制造企业而言,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成本远远高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而中国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还在不断加大。在注入成本上升的同时,产能过剩、准入壁垒下调、以及对低投资回报率的高容忍度,会继续压低利润率。事实上,中国制造企业在能源和原材料上的支出,常常高于国外同类企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海运成本,还包括进口关税和17%的增值税。长此以往,这种成本上的不利因素很可能会扩展至中国更多的经济领域。

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工资过低已经导致该省私营部门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但在仍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分之二的庞大的国有部门,工资和福利却出现大幅增长。1990年,一名普通的国有部门职工每月的实得工资不足200元人民币(24美元),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1500元(不包括单位为其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保险金),这意味着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远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当然,按照全球标准衡量,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较低,但如果纳入人浮于事和效率低下这两项因素,其劳动力成本就不那么低了。而且,中国国有部门的劳动力成本的确存在失控的风险,因为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对其进行约束。

其次,监管成本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严重负担,使政府政策在企业眼里不具有确定性。比如,就何时发放3G电话许可以及何时提高电价等问题,政府始终态度暧昧,使各界猜测不断。

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抱怨政府开会没完没了,还不断搞“突击检查”。早在1982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就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然而直到现在,外国银行仍受制于各种严格的限制,何时获准同本地银行一样开展业务并收回投入也尚不明确。中国企业关注的另一件事情,是需要不停的游说政府,以获得免税期、政府合同和营业执照之类的优惠和照顾。这些不产生收益又耗时耗资的事务,显然加重了本来就在不断上涨的商务成本。80年代,一名小企业主只需1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开业。而目前,地方政府的各项税收、杂费、执照要求和其它令人费解的规定,已使得小企业主的日子愈发艰难。

最后是外部成本,它更加微妙,但同样令人痛苦。比如,刚刚起家的企业主可能认为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面条制作配方,第二天,却发现十几家类似的商店都在销售一模一样的面条。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在无数方面给中国造成损害。稀缺资源未能运用到产品创新中,却给经营良好的现有企业带来严重问题。这些小型企业的效率或许不高,但在大幅降低产品价格方面却有无穷智慧。

可见,中国目前的成本优势仅限于某些简单的出口加工行业。中国要培育本国资本形成,并吸引“精明”的外商投资,就必须大力改善本国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