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费大学问(上)

在美国,顾客每年要在餐厅支付总额约260亿美元的小费。这仅仅是整个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在该行业中,给酒吧招待、酒店行李员、赌台管理员、客房清理员、门卫、停车场服务员、洗手间保洁员等支付小费成了惯例。然而,你如何知道在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哪些场合要付小费呢?

研究付小费行为的学者们已经确定了33种工作的酬劳中包含小费。纽约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消费者行为学教授迈克尔•林恩(Michael Lynn)可称得上小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权威,他曾经做过酒吧招待、餐厅勤杂工和服务员,这样的经历或许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林恩教授认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应该关注付小费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似乎不具意义,它可能只属于心理学范畴。很少有人乐意为商品和服务支付必要限度以外的金钱,惟独在小费问题上表现反常,往往还自愿这么做。那么,如何解读这种慷慨呢?

历史追溯

有人认为,付小费的做法要追溯到罗马时期,甚至可能更早。然而,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经济学家Ofer Azar却认为,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付小费在16世纪的英格兰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当时,刻有“To Insure Promptitude”(保证快捷)字样的黄铜壶首先出现在咖啡馆,后来又出现在酒吧。顾客把钱放在这些壶里,作为预先支付的小费。另一种理论认为,小费一词源于荷兰语中的“tippen”,意为轻轻敲击,即用硬币轻敲以引起服务员的注意。

Azar称,在16世纪的英格兰,来访者在结束对私人住家的拜访时,要付些钱(英文里称vails,即小费),作为对仆人寻常职责以外服务的犒赏。

尽管小费源于对额外服务或努力的补偿,但后来却变为理应得到的好处。甚至有记载过这样的事:一位主人为了补充个人收入,举行多次大型聚会,然后和仆人分享客人们留下的小费。如果小费给的不够慷慨,客人可能不是发现自己的马受伤,就是听到男仆嘀咕说下次来时他的裤子会被浇上一碟肉汤。因为开销太大,有些人开始避免拜访朋友。

由于给仆人付小费越发遭人厌恶,因此许多雇主试图废除这一做法。1760年,在爱丁堡举行的由绅士和贵族参加的会议上,雇主们一致同意废止该做法。1764年在伦敦,雇主们也试图取消这种做法,结果引起骚乱:仆人们打碎灯具和窗户。然而,仆人对小费的期望已不仅限于提供特殊服务或努力,小费不再起激励更好服务的作用。支付方把小费视为一种额外支出和恼人的习俗。尽管现在我们对支付小费已习以为常,但当时人们对此颇为抵触,在小费支付问题上产生了激烈冲突。

今天,经济学家将支付小费视作一种反常行为,认为它对经济人具有理性这一基本假设提出挑战。这是因为,在服务结束后支付小费并不能影响服务质量。

餐厅服务

这一观点得到林恩教授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证实。他对20家餐厅2547次聚餐进行的数据分析,从科学角度确定了许多餐厅服务员长期以来所持的怀疑,即小费多少与服务质量之间只存在极为微弱的关系。因此,服务员为拿小费而更努力工作的意义不大。

纽约州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经济学家迈克尔•康林(Michael Conlin)对休斯敦39家餐馆的付小费行为进行了112次调查,每次持续4个小时。康林的调查方式是,调整每餐菜的道数,以考察服务质量和小费金额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他的思路是,一顿饭的道数越多,服务员的工作量就越大,顾客就有更多信息用以评价服务质量。)然而,康林发现,菜的道数对小费金额没有任何影响。

经常光顾一家餐厅的顾客可能会视服务质量给小费,以确保下次来时获得更好的服务。诚然,根据博弈论(它是数学和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张人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当前行为),对常客而言,付小费具有经济意义,因为顾客和服务员都会预测对方的未来行为。然而,该研究再次发现,老顾客并不根据服务质量而改变小费的金额。而且,就餐顾客也承认,他们给多少小费,并不因经常光顾这家餐厅还是决定以后再也不来而受影响。看来,人们在付小费时并不是好的博弈理论家。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付小费行为的存在是对市场机制失效(market failure)的一种补偿。顾客,而不是服务员的雇主,可以更好观察服务质量,因此,如果就餐人能和服务员达成服务合同,那么效果会最好。但由于这种做法不太实际,因此,就餐要付小费这一“惯例”就成为服务合同的替代品。

酒店听差

林恩教授对酒店行李员进行的科学研究,使得小费经济学更为复杂。此项研究发现:如果行李员在其日常职责范围以外,哪怕只是告诉客人如何使用电视和空调,打开房间窗帘或主动提出为顾客拿冰块,就能获得两倍的小费,

这或许是由于酒店行李员会比餐厅服务员提供更久的服务,因此小费与服务的关系更明显,或许是由于客人到达酒店时,对有地方下榻如此感激,以至于把这种感激之情转移到酒店行李员身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