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文

注:本文根据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原稿整理而成,原文因故未发表。本文首发博客中国,转载必须经过作者或者博客中国同意。

国企排队回归内地资本市场,说明了什么?能否被看成是国企改制路线的一种大修正?因为先前国家鼓励国企到境外上市来进行国企改制,现如今又提倡回到内地资本市场,是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其中原因是很复杂的。国内大企业的内部状况是历史形成的,包括他的文化、资产质量、人员质量,即使政府给他一下子注入很多资金,包装出一个好的资产形象,但是国外对于老国企的思维定势是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的。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他的内部机制,国有企业的出路不是不停的给他们输血,而应该放在怎么样引导他学会走向市场的方法,为了引起他们对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的认识和重视,在建立权责对等的机制的同时,甚至要停止输血行为。除非万不得以,轻易的给大型国企输血注资,并不利于他们的独立,从长远看会使他们形成依赖心理,很难走进正常的市场竞争状态。

相对而言,国外资本市场发展了很长有一短历史,其选择机会的内部机制更加的客观和市场化,国外投资人教育也更加成熟,所以一些内部结构还不过硬的国企在国外上市,可能其融资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包括一些银行类公司,如果不把他产生坏帐的内部原因根绝,仅仅输入一些新的资金,确实很难得到国外投资人的认同,因为他们知道,企业身上的出血口还没有止。

但是,是否国企排队回归内地资本市场就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性的行为呢?我个人认为其中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国内企业必须明白,现在自身最缺少的是什么。一个成熟的市场,可以教会他更快的学习世界经营思想宝库里的宝贵经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在一个规范的市场监督环境中逐步得到更加有效的完善。从这个角度讲,国资委也需要认识自己的最需要,企业的长远竞争能力才是资本回报的最佳保障。

打铁需要自身硬,为什么资本市场中,企业通过出售资产获得一大笔营业外利润,但是有的股价却根本不为所动,其中的原因就是投资人清楚,这样的非经常性所得,不是企业内在经营能力的价值体现,是不持久的。

同样道理,国资委必须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思考,大型中央企业无论是获得财政补贴、国家注入新的资金解决坏涨问题,还是通过资本市场融入一笔新的经营资金,都不是决定和改变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们应该发现,国内上市公司中,不乏融资成功后去搞委托理财、或者融资成功后很快走下坡路的例子。

我个人认为,中央企业在国外上市,即使融资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是一方面这样的结果更加接近他的真正价值,另外一方面他们可以在一个更加规范的市场加快自己学习市场的进度,下决心去应付未来更大的市场压力。

相反,如果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融资效果排队回国争取上市,一方面技术实现了较大的融资,但是国内经济的总体财富是一个有规律变化的常数,最终还是要由其他投资人承担一快多付出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企业内在机制没有根本的完善,即使融资成功,资金到位后的使用效果也是堪忧,也许个别银行的坏帐问题在融资后的不长时间内,就会把融入资金继续吞噬殆尽,这与政府和国资委实现最佳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目标是相矛盾的。

所以,无论是国资委还是大型央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深刻的价值观念的选择,究竟是资金至上、规模至上,还是机制至上、核心竞争力至上?

QQ:104468142

MSN:[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