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全球粮价上涨不会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文/顺风

本文为中国金融时报特约稿件。

日益上涨的全球粮食价格已经日益引起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性重视,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全球粮食上涨将引发一系列深远的政治和经济后果,对全球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今年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这影响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在一些国家产生了大量新的饥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后者将造成全球性的人道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日前召开的第12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贸发大会)上说:“如果这个问题未获恰当解决,(粮食)危机就可能引出一连串其他危机。”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其粮食安全现状和粮食发展战略更将在这一严峻的背景下面临全新的挑战。那么,中国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受国际影响的程度和趋势究竟如何呢?我个人的答案是,中国的粮食安全格局在相当一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全面的危机,但不排除会形成局部性和阶段性的危机,对此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粮食和农业大国,一直把粮食问题作为国内提高民生和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经过数十年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目前中国不仅已经形成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农业经济体制,而且在城乡之间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虽然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仍然受到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调控,但整体上农业生产对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反映和适应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农村的整体生产力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 因此,农产品价格走向固然会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一定影响,但其对市场供求的自我平衡能力应能基本适应正在不断增长的中国人口和经济的压力。

其次,中国国内目前并不完全具备导致国际粮食上涨的诸多因素。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认为,粮价上涨由包括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多种因素组合造成,也有专家认为粮价走高与发展生物燃料、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游资转向农产品期货、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居民对肉类食品需求的增长等有关。但中国粮食价格体系自成一体,而且政府对粮食价格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管控和调节能力相当较强,无论是能源价格上涨、还是农产品期货价格变动都不会对实体的粮食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而且用生物燃料乙醇代替汽油主要是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中国目前生物燃料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粮食进口量自198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些都不能构成粮价攀升的主要原因。

第三,中国政府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今年的通胀形势都不允许国内粮价无节制似的上涨。为平抑食品价格,缓解通胀,中国政府和世界各国一样都采取了很多措施。考虑到去年以来国内化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再加上南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北方旱情严重,今年以来国家两次提高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累计达9%—10%。但在考虑粮食生产利益的同时,政府在决策中既考虑了国际粮价形势,也兼顾整体的经济通胀压力和农民收入的压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也于去年年底对一些农产品实行了出口限制措施,去年12月底,取消了对小麦、玉米、大豆等84种粮食产品的出口退税,并从今年1月1日起,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2月谷物和谷物粉的出口数量累计为66万吨,金额为2.43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71.9%和46.8%.此外,以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水平和外汇储备,在整体上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应该问题不大。

第四,由市场所主导的我国粮食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不可避免。这主要不取决于全球性的国际粮食紧张,更是由目前国内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力、人口增长状况、市场价格机制等综合作用所决定。应该说国内粮食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已经发生,并且直接构成了国内CPI速增的重要因素。有专家表示,从历史角度看,过去30年我国实际粮价持续走低,目前三种谷物平均价格已经显著高于长期趋势水平,说明这一轮相对价格调整已经大部完成,并且预测未来实际粮价上涨空间国际会有两成左右。

综合看来,我国国内粮食价格体系既有市场性,又有一定的政府调控性;既和国际粮价具有一定的关联,更和我国独特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现状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国际粮价上涨并不会对我们粮食安全产生实质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