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当前宏观调控的关键不在控制物价

文/顺风

笔者认为,当前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工作中政府急需做一次基本的形势判断。在国际上,因为全球生产消费需求上升和资源能源日益紧缺、美元持续贬值、金融资本领域的投机行为,共同推升和拉升了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应该认识到,全球物价上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市场供求平衡方面的基础性问题,美元因素和资本投机因素都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次要作用。

在国内,因为国内生产消费需求上升和资源能源日益紧缺、资本市场投机行为、中国市场机制缺陷导致价格结构不合理的遗留问题,综合形成了国内物价上涨的强大压力。应该认识到,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在于市场供求失去平衡和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价格结构的自我纠正,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同样只起到推波助澜的次要作用。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形势看,一方面全球性的资源能源市场供求失衡与国内的资源能源市场供求失衡之间存在着紧密结合、互相作用、循环放大的关系,站在中国立场看,全球性的市场失衡加剧了国内的市场失衡;另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引发境外热钱通过各种方式涌入国内,放大了房地产、资本市场领域的泡沫,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非理性投机因素强化了物价的上涨势头;第三方面,中国对美连年贸易顺差所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在客观上导致了人民币通货的对应性扩张,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此外,美国持续多年的不动产泡沫走向破灭,次级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向美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扩散,并且直接影响到美国的进口消费力和经济预期,这给中国的外向型制造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由上所述,失衡的供求关系和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是构成中国物价上涨压力的两大主因。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将物价上涨视为绝对的洪水猛兽?须知,物价上涨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自然和常见现象,阶段性和局部性的强烈物价上涨不仅在世界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多次出现,而且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取消价格双轨制时也出现过持续的物价上涨,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对物价上涨的成因、性质、影响、趋势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没有必要一见物价上涨就喊“浪来了”,就急不可待地做好从严控制、预防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严格来讲,这样的行为甚至不能称之为“稳健”、“保守”的经济调控方式,只能算是心中无底、抓不住经济发展的枢纽问题的似是而非之举,因为高明的“稳健”、“保守”的经济调控方式绝对不会只盯主物价,经济结构、企业运行质态、科技创新活力、社会就业才是其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只要国民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只要各类企业都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只要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全民创业潮流强劲有力,即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也是可以接受的。

以这一轮物价上涨为例,因长期受到政策限制而严重低于国际水平的国内商品价格就存在越来越强烈的市场化复位的要求,这类因素造成的价格上涨虽然在短期会对经济环境和国民生活产生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属于一种对国内市场机制进行客观性修复以接轨国际市场竞争的合理举措。

而此轮物价上涨中,对那些失衡的供求关系因素则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那些低效的浪费能源资源的产业需求、那些没有市场和效益的生产活动、过度的政府投资,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质态,其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就必须予以坚决控制,换言之,缺乏市场有效需求、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消耗才是当前控制物价上涨需首先控制和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因为政府新的劳动力政策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物价上涨因素,但这同样属于对过去若干年来所积累的劳动力的偏低价格接轨特征进行的必然纠正,在中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现状和雇佣背景下,这种因素导致的物价上涨不仅不需控制,而且还需加强,因为其本质上意味着一种合理的价格回归,对维护社会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内需不能有效激活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一问题事实上加剧了中国此轮物价上涨的不良属性。道理很简单,缺乏有效内需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靠国际市场和政府投资,真正有效的国内市场机制就无法建立起来。事实上,在此轮物价上涨中国内居民消费并不是主要的拉动因素,在缺乏有效内需的背景下,国内投资机会不足投机行为盛行,而正是因为房地产、重化工业等领域的非理性投资和投机行为近几年的急速膨胀,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局面,也成为加剧能源资源供应紧张和推动物价上涨的急先锋。其实解决内需不足并非天大的难题,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充分的决心来采取措施提升全体公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建设健康良好的社会消费文化,这就需要真正树立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的战略性认识。

当前应认识到,物价上涨问题并不能代表经济运行中的全部和主要问题,更不能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最高甚至唯一目标,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相对性标准,适度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在某些特殊形势下并非对经济绝对有害无益,因此宏观调控必须防止笼统而不分具体情况地采取一刀切的经济紧缩措施,切实贯彻有保有压的政策尺度。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控制物价上涨和预防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应对国际和国内的市场和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细致的结构性分析,既要弄清在诸多影响因素之中哪些是客观的良性因素哪些是不良因素,也要弄清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还要弄清房地产等重点产业、石油钢铁煤炭等主要商品领域的供需现状及其成因并尽可能进行量化分析,如此才可对症下药。

所以笔者认为,物价和通胀并非宏观调控的关键,当前应该同时抓好拉动“内需”与控制“流动性”,这两“手”都要硬;同时应认真梳理中国的商品价格体系,治理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还市场以本来面目。总之,要想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应对全球经济震荡和经济危机、维护经济稳步增长,唯一的出路是加速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调整,在改进宏观经济结构和运行质态的同时,以新一轮的改革举措系统性地完善我国的市场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