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显示:2007~2008年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高速发展期。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据预测,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可能会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达7.6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 的收入达10亿元,博客的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达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 的收入达150亿元,网络游戏的收入达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的收入达75.6亿元。我们预测,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可能会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该《报告》从电子书产业、数字报业、互联网期刊产业、博客与播客出版产业、手机出版产业等方面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各领域进行了全景式调查研究。

报告显示,电子书出版种数达到崭新高度;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采购增长加快,机构用户仍是主要消费群体;移动数字出版模式形成,手机书有望流行。数字报纸有望得到初步普及;彩信手机报发展势头强劲。多媒体期刊产业步入调整期;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发展速度被首次发现高于传统期刊;未来互联网期刊出版将向新型的基于互联网出版与知识管理的指示服务业转变。博客正在发生质的飞跃,从博客1.0阶段跃升为博客2.0阶段;门户网站过多干预博客发展,使博客面临变异的危险;博客发展的拐点效应已经显现。手机游戏从单机版游戏迈向网游时代;手机阅读需求首次超过手机游戏;整曲下载业务将成为无线音乐发展趋势;行业监管法律法规滞后;我国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市场集中度低。

据报告中的专题报告显示,第一,我国第一次设立“数字出版传播”专业,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层次齐全。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数字出版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教育部已批准北京印刷学院设立“传播学(数字出版传播)”专业,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以数字出版传播命名而设立的专业。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该专业已开始招生,此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专门人才。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教育以培养实践技能型本科生为主,部分院校已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约20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以复合研究型为主,部分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教育相关博士研究生培养。另有部分院校以培养理论基础型为主,以满足数字出版产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总之,中国高校数字出版教育培养人才的学历层次已基本齐全。

第二,各高校专业定位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各高校的专业定位大多侧重在网络出版方面,对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有非常大比重的手机出版方面,几乎没有学校开设此类相关教育课程。另外,数字出版特有的便捷性和极易被复制性,令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与政策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课题,这对于规范发展数字出版产业,保证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但有关数字版权教育和研究内容只有极少数学校涉及,或仅作为选修课程。

第三,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停留在企业标准的较低级阶段,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严重缺乏。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局限在企业标准的较低级阶段,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严重缺乏。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大出版社和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在数字出版领域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了出版系统和出版格式。造成标准混乱,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