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 加利利湖旁的基布兹

在今天世界很多地区的冲突中,水是一个原因。对一半国土为沙漠的以色列来说更是如此。当年占领约旦河西岸,夺取戈兰高地,今天和巴勒斯坦谈判分治未果,水资源的控制和分配都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位于北部的加利利海,全国每年所用淡水的1/3取之于它。“在上帝创造的7个大海中,他最爱的是加利利海。”可见它在以色列人心中的地位。

加利利海实际上是一个内陆淡水湖,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当年耶酥曾在附近传播教义,以五饼二鱼使5000人免于饥饿的故事载入了<<圣经>>。美丽山教堂前,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群群基督教徒在树下深情地诵唱赞美诗歌,不禁使我想起了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中的动人旋律。

船长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后,在船头升起了五星红旗,真是出人意外。我问他是否去过中国,他说:“很遗憾,还没有去过,希望以后有机会去。”

湖的那边就是原本属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六五战争”时为以色列占领。由于它的战略重要性,也由于它对这一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性,以色列至今不肯归还,这使阿萨德总统含恨而终,死不瞑目。

在中东地区,很多国家缺水,但地下却流着石油,不少阿拉伯国家靠它暴富起来。以色列真正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既缺水,也无油,大概石油是真主掌管的。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地方,以色列人创造了经济奇迹,靠的是勤劳和智慧。

有一组数字可能很容易说明以色列人为什么能创造出沙漠奇迹:在整个以色列只有一个高尔夫球场,但每40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

昨天晚上我们下榻的内塔尼亚市一派节日景象,在街道,在广场,不少犹太教徒和市民载歌载舞。原来这是一连七日的住棚节开始,其主题就是勿忘艰苦,纪念当年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来到西奈沙漠地区这40年忍饥渴、住帐篷、四处流浪的艰苦生活。到处可见挂满棕榈树枝的卡车,或是在阳台和花园搭起的小棚屋。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在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中午在加利利湖边一个“基布兹( Kibbutz )”的餐厅吃饭。有人说,不了解基布兹,就无法了解以色列,由此不难想象它在以色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基布兹是由20世纪初犹太移民创立的集体农庄,对于我们一直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也有过类似经历的中国人,实在是感慨万千,一言难尽。

按我们的通俗理解,基布兹不只是实行社会主义,简直就是初级的共产主义。他们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日常开支如吃饭,住房,看病,上学,旅游等等都由集体统一负责。所有成员,不分资历、职业、性别和年龄,都享受同等待遇。由全体成员每两年一次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也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几十年前就有人预言这种空想共产主义的组织很快会瓦解,虽然今天的以色列已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国家,虽然这个社会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但它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而且最重要的是,成员是基于自愿原则加入和退出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某些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公有制中体现个人因素的成分在增多,例如,过去是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现在人们经常回家吃晚饭;家中除了电视空调这些集体分配的电器外,会多了Walkman之类的个人爱好。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机制,必是一个低效率的组织。但下面的两个数字足可否认这种推测:目前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1/3的基布兹,农业产值接近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在湖边的太巴列市,超级市场里水果蔬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一般价格为5谢克尔/公斤左右,相当于我们的人民币10元/公斤。在这样一个国家,显然是相当便宜的。一个2/3国土为不毛之地的小国,成为欧洲市场第一大花卉供应国,农产品出口达到15亿美元,是沙漠中的一个真实神话,有几十年历史的基布兹也是一个真实的神话。

在自愿原则下组成的基布兹,能够生存几十年,靠的必然是一种信念凝聚力。我在欧洲见过不少吉卜赛人,或在街边算命,或在广场买唱,或在路旁擦车,他们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注定了到处流浪,受人歧视的境况难以改变。而犹太人流散世界1800年后重返故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靠的就是一种信念凝聚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