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 出埃及记

今天上午要离开埃及,前往以色列南部的埃拉特( Eilat)。

很快就离开了尼罗河流域,也就很快体会到这个国家大部份面积是沙漠这一事实。抬头远望,最大的感受是“万里碧空”,放在此地,不知是褒还是贬。气象学上肯定的一点是:无云岂会下雨?

苏伊士运河是140年前数十万埃及劳工花了十年时间凿成,它使地中海和红海相沟通,从而也把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起来,1967年-1975年间曾因阿以冲突而关闭。它现在每年为埃及带来几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它也是亚非大陆的分界线,我们是从河底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走出非洲的。这条隧道的名字源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强渡运河而牺牲的埃及工程兵司令。

来到世界两大运河之一,来到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来到这历尽磨难的运河,怎能不停下一看?好客的埃及朋友带我们绕回河边渡口处。这里仍然是军事重地,不许拍照。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微笑地问我们是从哪来的。我告诉他:“中国,埃及的朋友。”他高兴地点头。是的,尽管以色列在50年代初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顾及阿拉伯世界的感情,我们直到几年前才和以色列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在以这条运河为前线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当时的苏联为了压埃及谈和,拒绝提供武器零部件,是我们中国马上给他们运去补充。

西奈半岛终年无雨,基本上荒无人烟,远处偶尔可见几只骆驼。寥寥无几的建筑物,大多是军营。<<圣经.出埃及记>>中著名的摩西十诫即是源于当年希伯来人流浪在此40年的艰苦日子。

发生在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半岛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为现代坦克设计和作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很多年前我经常研读有关资料,因为它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投入坦克最多的一次战争,阿方损失的就达2000多辆。公路两旁到处是弃废的钢铁,依稀可见当年战争的痕迹。这场战争并没有使埃及收回失去的领土,最后还是通过和谈在80年代初实现了这一愿望。但毋庸置疑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显示出的军事实力为以后的和谈提供了后盾。

穿过荒无人烟,贫瘠干旱的西奈半岛,来到红海亚喀巴湾的旅游胜地塔巴。只见蓝蓝的海中,小岛上屹立着一座城堡,使人疑是进入了仙境。

塔巴在1967年“六五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虽然它根据1979年戴维营和平协议在80年代初撤出了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但却拒绝归还塔巴。除了战略位置重要外,塔巴的旅游资源优势无疑是一个重要考虑。据说当时它为以色列带来了全国1/5的旅游收入,当年以色列建造的希尔顿饭店和度假村仍是目前最气派的建筑。埃及为此与以色列进行了艰苦的10年谈判,并向国际仲裁委员会提供了1600多页的备忘录和30多种地图,塔巴才于1989年回归埃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