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的数码单反市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火爆,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就像在胶片时代很多人在携带长枪短炮时依然备上一部袖珍自动相机一样,高档消费类DC依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对于这些影友来说,体积轻薄、便携性占优的卡片类DC在操控性和画质方面始终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而还有一些消费者,出于商业和其他方面的考虑,需要一款外形时尚稳重,画质出众但是体积又不能影响便携性的机型。很多影友也曾就这个话题询问过笔者。

  然而,消费者要想购买这样一款功能够丰富,操控够简便、像素够高,视野够广,变焦比够大的消费DC,选择还真不多。去年年底,我们曾为大家评测过一款定位于高档专业便携DC的机型——理光GR DIGITAL,据称这款机型的销量很是不错,而且据说理光将在明年推出GR DIGITAL的后继机,但这款机型采用的是定焦镜头,而且外形设计稍显保守,限制了其主要消费群体。目前世面上主要的“商用型”或者说卡片机和大变焦比“两不靠”的机型只有寥寥几款,其中最受关注的两款分别是问世已经一年多依然宝刀不老的佳能PowerShot S80和2006年年中问世的松下Lumix LX-2,这两款机型无疑都满足“功能够丰富,操控够简便、像素够高,视野够广,变焦比够大”这些要求,于是笔者将“老将”与“新锐”邀请来同台竞技,请看下面的——高档便携DC的选择之佳能S80 PK 松下LX2。

  

  在开始PK之前,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款相机的一些来龙去脉。

在上个世纪末期,佳能的小型数码相机产品线划分还不成熟时,机型主要分为A(普及型)系列和S(精致型)两大系列,紧接着又有了后来大红大紫的G(高级型)系列。再后来S系列又逐渐细分,其中的超薄精致型的S系列机型和SD(采用SD卡作为存储介质)系列机型在有些国家的型号被命名为另外一个系列,而这个系列就是国内消费者所熟知的IXUS系列,剩下的S系列机型则都是以滑盖式设计为主要特征的多功能小型DC,机型标号均为Sxx(xx为数字),佳能对这些S机型的定位是高档商用DC,而04年后佳能又陆续推出S1 Pro/S2 Pro/S3 Pro三款大变焦DC则是后话了。因为在国内S系列和IXUS系列一直泾渭分明,所以不存在混淆S系列机型的情况。

1999年8月发布的佳能PowerShot S10,采用200万像素CCD和2倍光学变焦镜头

2000年1月发布的佳能PowerShot S20,采用1/1.8英寸300万像素CCD

  从1999年推出的佳能PowerShot S10和2000年推出的S20上,我们还看不到太多后来S系列的影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S20的机身颜色以不再是以往单纯的金属银色。真正的S系列应该从2001年10月推出的S30/S40“双子星座”开始。

2001年10月同时发布的佳能PowerShot S40(上)/S30(下)

采用1/1.8英寸400/300万像素CCD和3倍光学变焦镜头,除了像素不同外, 机身颜色也不同,S40为带有蓝色调的石墨灰,S30则为带有紫色调的金属银.

  由于S40/S30不但具有出色的机身设计(全金属机壳和拉丝工艺处理的前面板),在功能上则与同期问世并在当时名噪一时的PowerShot G2相仿,兼并便携性和多功能的S40/S30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佳能S40与G2 当时的“小型高级DC”G2都不是采用全金属机壳设计

  这里笔者要说一句题外话,笔者在2002年年初购买了一台佳能S30,至今仍在亲戚手中服役,而且成像效果就日常普通家用来说依然令人满意。鉴于S40/S30的成功,佳能在S40/S30发布一年后又推出了S40的改进版S45。S45在S40的基础上增加了DIGIC处理芯片、自定义曝光模式设置、2种手动白平衡设置、包围对焦、方向传感器等,还将3点自动对焦系统升级为9点、动态拍摄时间延长到3分钟。操作键的设计和机身颜色也略有变化。

2002年9月发布的PowerShot S45 S45(上)与S40/S30的操控键设计区别

  S45从编号上很容易看出这只是一款过渡机型,果不其然,半年后佳能推出了对后来的S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PowerShot S50。除了机身颜色和采用了尺寸相同的500万像素CCD外,其他方面完全相同。但正是因为有全黑色的机身款式,S50受到了无数商务人士的青睐,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注重品位的高级发烧友的青睐,成为了一代商务DC经典。

2003年2月发布的PowerShot S50 有黑色和银色两种款式可供选择

特别是全黑色设计的S50 堪称当时最流行的商务DC

  S50的大获成功也让佳能的开发人员在欢心鼓舞的同时也必须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出更多的创新。在S50发布5个季度之后,佳能终于推出了S50的后继机——S60。虽然型号里带有“6”,但S60依然是一款500万像素机型,但实际上从里到外都已经焕然一新了。

2004年5月发布的PowerShot S60

  首先从外形上,整个设计更显流畅,特别是镜头盖设计时尚了不少。操控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变:变焦拨杆移到了机背上,而原来的多方向一体键(这个键的设计一直备受争议,体积小而且操作灵活,但使用时间一长,会容易出现按键失灵的情况)取消了,主要操控设置需要依赖传统设计的四向键。整个机身体积略有缩小,含电池重量也从S50的323克减少到300克。而在镜头方面,S60采用了等效焦距28-100mm的3.6倍变焦镜头取代了S30一直沿用到S50的3倍变焦镜头,这也令S60的吸引力大增,并增加了640X480@10fps分辩率的动态视频拍摄,电池也升级为容量更大的NB-2LH。

2004年8月发布的S70

  从500万像素指标和银色机身不难推测出佳能推出S60只不过是为了投石问路而已。3个月后佳能便推出了采用700万像素CCD的升级版S70。除了芯片升级外,还支持RAW和JPEG同时记录保存、连拍速度也提高至2张/秒最多15张。但由于市场的变化,卡片类DC价格大幅下降,走高价位高品质路线的S70很难再现当年S50的成功,销量也只能算是不温不火。

  不过佳能在商用DC上的一枝独秀也让佳能不会轻易停下脚步,特别是随着大尺寸LCD和便捷操作的日益流行,S70也显得有些落后了。S70同以往的Sxx机型一样,都存在显示屏尺寸太小(1.8英寸),操作键太多的不足,如果要想让Sxx系列更上一层楼,单纯采用像素更高的CCD的方式“升级换代”恐怕哪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5年8月发布的PowerShot S80

  通过一年的研发,佳能公司终于在一年后推出了S80,也是目前Sxx系列的旗舰机型。仅从问世到今天,近一年半过去了,佳能依然没有推出其后继机,间隔时间比S50和S60的还要长,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S80确实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关于Sxx系列的历史就说到这里,有关S80的介绍将在后面的PK里详细介绍,下面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松下LX2的发展简史。

熟悉松下DC的朋友都知道,松下虽然掌握着感光芯片的生产技术,但其数码相机的“历史”(姑且称之为历史吧)既不像佳能这样的老牌相机厂商悠久,也不及同为消费电子巨头的索尼,但松下走了一条与索尼蔡司联姻类似的路子,利用自己在电子方面的技术优势,融合徕卡在光学方面的优势,虽然起步晚,但其发展势头是其他厂商都不敢小视的。

2001年9月,松下宣布进入数码相机市场,首批推出的是DMC-LC5和DMC-F7

  本世纪初期,松下数码相机宣布其采用徕卡光学技术的全新数码相机系列LUMIX问世,最初有两大系列——LC系列(采用复古设计)和F系列(采用时尚设计),紧接着推出了后来几乎成为松下形象代表的大变焦FZ系列。后来F系列再加入了MEGA O.I.S防抖系统后,演变成了设计更美观的FX系列,这也是当时唯一的带有防抖功能的超便携式DC,也就是从FX系列开始,松下DC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从2004年10月发布的FX5(上图)、FX1和FZ10开始,松下DC开始提供了16:9的宽幅记录模式

2004年2月发布的松下DMC-LC1 在当时LC1的外形和操作方式都堪称惊世骇俗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10月推出的FX1/FX5和FZ10开始,松下提供了分辩率为1920×1080的16:9宽幅照片格式,从此开始,后来的松下DC陆续提供各种16:9的照片辩率供选择。2004年初,松下发布了一款外形颇似徕卡旁轴、并采用高规格徕卡镜头、具有全手动操作方式的500万像素机型LC-1,在当时引起轰动。

2005年2月发布的LZ2,同期发布的还有LZ1,两款相机具有两种颜色机身可供选择

定位普及机型的LS1,貌不惊人,在市场上也不起眼

  2005年初,松下又推出了类似LC系列机身设计加上大变焦比镜头的LZ1/LZ2系列和低价位的LS系列,取代了以前的LC系列。 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多次尝试后,松下逐渐也确定了其主流DC的外形风格。2005年5月和6月间,松下在推出FX和FZ系列新款机型的同时,又新推出了一个新系列机型——定位高端消费类DC的LX1。

LX1的问世,标志着松下消费类DC从普及型到高端型的布局完成

  松下LX1的推出,不仅让很多消费者满足了对拥有徕卡镜头的虚荣,而且更主要的是,LX1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16:9规格感光芯片的数码相机。从规格参数上来说,松下LX1在当时来说难逢对手。1/1.65英寸16:9规格840万像素CCD、28-112mm 4倍光学变焦徕卡镜头、OIS防抖功能、Venus II图像引擎、5点自动对焦系统、16:9格式WVGA录影模式、创新的Joystick操控杆设计、支持RAW/TIFF/JPG格式,大广角镜头和齐全的手动功能,令LX1一问世便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 与松下有着深入合作关系的徕卡,也推出了LX1的“马甲版”,命名为D-LUX 2。

徕卡D-LUX 2,LX1以徕卡D-LUX 2的形式出现,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其出众的品质

  2006年年初,加入4/3系统多时的松下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数码单反相机L1以及多款新款数码相机,除了LZ/FX/FZ系列外,还更新了LS系列和推出了全新的TZ系列,这些姑且不提。到了2006年年中,也就是推出LX1整整一年后,本文的主角之一LX2问世了。

松下LX2不仅是松下DC的旗舰机型,而且也是目前世面上最具代表型的消费类DC

  由于LX1叫好又叫座,松下自然信心十足,LX2在LX1的基础上又有了非常多的改进和提高。在保持机身布局和镜头基本一致的情况下,LX2的像素升级至千万,采用Venus III图像引擎,最高支持ISO 3200,而最重大也是最彻底的改变则是在机背上,从LX1上的2.5英寸升级为16:9规格2.8英寸宽视角液晶屏,让宽幅概念更加彻底。

LX2(左)与LX1的机背对比

人们购买价格更高的徕卡D-LUX 3,显然更多的是为了徕卡的商标

  徕卡也很自然地推出了基于LX2设计新机——D-LUX 3,即使很多消费者清楚两款机型的渊源,但为了徕卡的商标和感觉,依然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为价格高出一大截的D-LUX 3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