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原创]近看林璎 (一)辉煌而艰难的起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海天文学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原创]近看林璎 (一)辉煌而艰难的起始   
阳光在多城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博导
性别: 性别:女
加入时间: 2006/10/02
文章: 4061
来自: 多伦多
海归分: 98075





文章标题: [原创]近看林璎 (一)辉煌而艰难的起始 (4562 reads)      时间: 2010-6-29 周二, 01:39
  

作者:阳光在多城海天文学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第一节




(越战纪念墙,林璎的成名作)
  
位于华盛顿中央广场(The Mall)的越战纪念墙是林璎在1981年设计的。将近二十年后,她在自传 Boundaries(《疆界》)一书里回忆往事,对这件成名作颇有些不堪回首的感慨。她说,那份设计最初只是她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完成的一份作业,压根没想过参加评选。她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她在做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评委会怎么想,完全是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来做。
  
当作业完成之后,林璎还是赶在评选截止日期之前把方案寄出了。结果,评委从1421件应征作品中挑中了1026号。当时谁也没有想到,1026号方案的作者居然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女生,还是个亚裔。这份设计让她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可也让她年纪轻轻就体会了人生的艰难。越战纪念墙在正式落成之前,是美国引起争议最大的公共艺术之一。做为设计师的她,屡屡成为批评的靶子。




林璎在美国美术委员会前的陈词,坚决捍卫自己的设计理念。来源:视频截图
  
【设计上的困难】
越战纪念碑不好设计,因为它让人左右为难。越战是美国人心上一道深深的伤口。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战争让美国付出沉重代价,可是非但没有取胜,反而是越往下打,战争的正义性越成问题。反战派与主战派针锋相对,民意严重分裂。到七十年代,越战已经成为让大多数美国人憎恶的战争。很多人干脆选择遗忘,假装这事没发生过,一切向前看。对于参加过越战的军人来说,在丛林中九死一生历尽艰辛,回来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受家乡父老的欢迎,甚至受到嫌恶。
  
难道真的就这样被遗忘了?当然不会。当1980年筹建越战纪念碑时,美国的舆论风向又起了些变化。那一年,强硬的里根赢得总统大选。里根说,参加越战的军人是为自由而战,为的是一项“高贵的事业”(a noble cause)。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同意里根的话。事实上,即使里根成功当选总统,也无法让大多数美国人改变对越战的负面看法(注释1),但对于坚定的保守派(即主战派)来说,里根的表态是个极大的鼓励。
  
在这种背景下,要为这场并不值得骄傲的战争建造纪念碑,究竟该纪念什么,该不是纪念国耻吧?
  
筹建纪念碑的“越战将士纪念基金会”VVMF(注释2)力图把事情简单化。基金会力主远离政治,只为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纪念参战军人所付出的牺牲。这个纪念碑将献给参战的军人,而不是战争本身。建立这样一个纪念碑,也是寻求越战老兵与家乡父老的和解,寻求国家的团结。当然了,“非政治化”本身是一个明确的立场。只要是个立场,总会招来批评。
  
为了公平,也为了防人之口,基金会面向全国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最后由专家组成的评委评选出获胜者。这次设计竞赛本身也可视为基金会的一次筹款公关活动。设计竞赛得到热烈响应,报名者超过两千,其中不乏知名的建筑师或者建筑事务所,虽然这些牛人后来未必真的参赛。最后收到的设计方案共计 1421件。主办者将全部方案陈列在一个空军基地的飞机仓库里,铺开后占地超过3300平米。所有参赛方案都是匿名的,只有个标号。经过几轮甄选,评委们最后选中1026号。1981年5月,评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
  
林璎本人也相信,如果当时不是“盲选”,她肯定不会胜出。一个二十出头的女生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入美国公众的视野。本来筹建越战纪念建筑这个事本身已经引起纷纷议论,当设计者的身份揭晓后,事情越发变得--有趣。《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当第一批越战军人遗体运回来时,她还只有4岁。
  
不过,真正引起争议的还是1026号设计方案本身的内容。
  
【违背常规的方案】
越战纪念墙现在已经成为全美著名建筑之一,可最初当设计方案还停留在纸面上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看得懂。这个纪念建筑并不是竖直的纪念碑,而是横卧的纪念墙。它不是耸立的,而是往地下延伸。它不是白的,而是黑的。




林璎的设计方案草图,当时她应征时提交的方案,画得极为简略,以至于有评委说:搞得这么幼稚(naive),那他肯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后来这两道看似极为粗略的“黑线”也成为非议的靶子之一。
  
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并非一挥而就。那时林璎正在耶鲁的建筑学院修一门关于丧葬建筑的课程,她对纪念建筑的思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历史上的纪念碑大多体现领袖的胜利,而不是纪念生命的消逝。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情况有了改变。一战的纪念碑中有不少开始贴近个人。
  
在征集设计方案之前,基金会已经成功地争取到了纪念建筑的落脚点--宪法公园,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林璎后来回忆说,在构思阶段,她和同学们一起去华盛顿做实地勘察,走在公园里,看见公园里的树木,听见从宪法大道上传来的嘈杂车声,她心头忽然涌起一个冲动,想把大地切开一个口子,“我想象拿一把刀切入大地,撕开,最初的暴力与痛苦随着时间而愈合。草会长回来,可那道最初的伤口将保留在大地上......”(注释3)
  
最后的纪念墙一如林璎最初的设想,是大地上的一道口子,抛光的黑色大理石面形成一道疤痕,上刻着阵亡或者失踪战士的名字,一个个,一排排,形成名字的海洋。。两面墙形成V字型,无论从哪个起点开始走,总是由浅入深,到两墙交接处,参观者会发现自己完全深入地下,必须抬头仰望面前高达三米多的黑墙。从这里再往上走,由深变浅,人又回到了地面上。一次旅程就此结束。




越战纪念墙夜景,图片来源:昵图网

只看设计草图,一般的人无法想象纪念墙所能产生的震撼力。但专家们是懂的,从一开始就懂。实际上,基金会聘请的建筑顾问对越战纪念园的设计有着差不多的思路,林璎与几位专家不谋而合。基金会在设计竞赛的章程里早就提出了几条明确要求:纪念建筑是能够令人沉思的(换言之,不是令人亢奋的),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注释4),不要体现越战的政治意义(越战的政治意义不但永远说不清,而且会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应)。设计竞赛中还提出一条重要的要求:所有死亡与失踪将士的名字都必须包括到纪念建筑上。
  
很自然地,林璎的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首肯。竞赛评选委员会的八个成员一致看中林璎的设计(注释5),1026号方案的胜出毫无悬念。至于后来的争议,完全是因政治而起。

(待续)

-------------------
【注释1】从1975年到1990年,连续的民意调查显示越战在美国人心目中始终是负面的。始终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越战是一场错误。民意的详情参见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n memory一书,作者 Patrick Hagopian。
  
【注释2】越战将士纪念碑基金会,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Fund,简称VVMF,是越战纪念建筑的筹办者。这个基金会完全面向私人筹款,不拿政府的钱。基金会的创建者是越战老兵Jan Scruggs。1979年,当Scruggs看完电影The Deer Hunter(《猎鹿人》)之后,决定建造一座纪念性建筑,献给所有在越南战场上阵亡的战友。Jan Scruggs的基金会起步艰难,但很快吸引了一批能人,逐渐走上正轨。1980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为越战纪念建筑开了绿灯。没有这个基金会,就没有后来著名的越战纪念墙。
  
【注释3】林璎多次阐述过这个“切开的伤口”的设计理念。在她的自述 Boundaries 中她说:
“I had a simple impulse to cut into the earth.
I imagined taking a knife and cutting into the earth, opening it up, an initial violence and pain that in time would heal. The grass would grow back, but the initial cut would remain a pure flat surface in the earth with a polished, mirrored surface, much like the surface on a geode when you cut it and polish the edge."
  
【注释4】越战纪念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换言之,就是不能跟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一争高下。一般认为,基金会提出这条要求是吸取了别人的教训。早些时候,罗斯福纪念碑征集设计方案,结果评选出来的获胜方案却被美国美术委员会(The U.S. Commission of Fine Arts)以“不协调”的名义否决了。
  
【注释5 】VVMF在决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后,指定了一个八人小组担任这次设计竞赛的评委。这八人都是专家,包括建筑师、园艺建筑师、以及雕塑家,领头的 Grady Clay是杂志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主编。负责挑选评委的是基金会的建筑顾问Paul Spreiregen。总的来说,评委就是一帮在建筑及艺术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平均年龄六十多岁,全部都是白人。评委中没有一位是越战老兵,这一点在以后成为批评的目标之一。

作者:阳光在多城海天文学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近看林璎 (六)她的家世 海天文学 2010-9-01 周三, 07:48
近看林璎(四)时间·水·文字(看图说话) 海天文学 2010-7-21 周三, 08:00
近看林璎 (3)三大纪念碑 海天文学 2010-7-13 周二, 07:51
近看林璎(二)越战纪念墙,打了几回合 海天文学 2010-7-01 周四, 23:26
[原创]走进西藏(9)-- 布达拉宫,罗布林卡(100张图片+配乐) 行行摄摄 2010-12-09 周四, 14:25
[原创]走进西藏(2)-- 林芝,比日神山,鲁朗(配乐) 行行摄摄 2010-10-21 周四, 14:46
[原创]创业日记-517 (慢) 海归商务 2015-5-05 周二, 10:22
[原创]云南随笔 (四)-泸沽湖篇 海归茶馆 2012-4-30 周一, 16:37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阳光在多城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海天文学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