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誰發現安然的破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誰發現安然的破綻?   
雨林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院士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2563

海归分: 239376





文章标题: 誰發現安然的破綻? (1187 reads)      时间: 2006-2-14 周二, 04:36   

作者:雨林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

 《24天》一書既是一部安然公司倒閉的紀錄,也是一本商業記者的採訪筆記。
 安然公司的執行長雷伊是對付媒體的高手,但是,在《華爾街日報》記者的認真調查下,他不得不在公告中承認安然「犯有錯誤」。圖為他與妻子今年2月1日接受法官詢問後暫時離開聯邦法庭。(美聯社)

廣受關注的安然案最近開審,使得這樁五年前轟動一時的商業弊案,再度成為新聞焦點。當初,安然在許多分析師眼中是績優公司,但兩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經過深入調查,揭穿安然透過複雜的合夥聯係,把幾億美元的虧損從財務報表上拿下。安然公司最後宣布違規,申請破產保護。結果,美國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被迫解散,安然1萬5000名員工價值12億美元的退休基金也化為烏有。這兩名記者聯合著書,親述他們如何從一個線索開始,突破重重難關,進行這場艱巨的調查工作的。

●埃姆西維勒(John R. Emshwiller)是《華爾街日報》洛杉磯分社報導白領犯罪的記者。2001年8月14日,安然公司(Enron Corp.)執行長史啟靈(Jeffrey Skilling)宣布辭職時,報導能源的記者正在休假,分社社長就指派埃姆西維勒臨時報導這一事件。

埃姆西維勒對安然並不陌生,在他的心目中,安然是美國藍籌股之一,史啟靈也是業界響噹噹的人物。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他越來越感到安然問題嚴重,其中最令他懷疑的是安然的許多合夥關係(partnerships)。這些合夥關係不僅涉及利益衝突,而且行為詭秘。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此,他和另一位女記者史密斯(Rebecca Smith)一起,開始了艱苦的調查工作。安然公司總是設法加以阻撓和誤導,兩位記者一方面堅持採訪公司內的知情人,另一方面也通過其他途徑尋找蛛絲馬跡。兩個多月後,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終於結束,安然公司宣布違規,不久便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以上是哈潑商業出版公司(Harper Business)2003年出版的《24天》(24 Days)一書中的大致內容,作者就是參與調查的《華爾街日報》兩位記者。24天是指2001年10月16日至11月8日這段時間。前一個日期是安然公布第三季度財務報告(10K filing)的日子,後一個日期為安然發送重大事件報告(8K filing)的時間。

在書中,作者不僅描寫了安然公司弄虛作假的醜行,而且還記錄了記者在調查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思。一個外表光鮮的大公司卻虛報盈利以欺騙投資大眾,公司高層趁機中飽私囊;許多拿高薪的證券分析師不讀財務報表,在公司破產前夕竟做出「強烈購買」推薦,而據實推薦的分析師卻被迫離職;同時,絕大多數媒體受到誤導,去報導所謂的公司營利。此書不僅對證券市場投資者有參考價值,而且對新聞從業人員和研究者也有幫助。

高管辭職引起疑問

安然公司在垮台前是美國排行第七的大公司,在業界享有盛名。成為這個大公司的執行長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有人卻主動辭職,職,令人吃驚,也給細心的記者留下線索。

2001年8月14日,執行長史啟靈的辭職震撼華爾街。他在安然工作已有十個年頭,六個月前剛升為公司的執行長。2000年,安然的營業收入超過一千億美元,當時位居《財星》(For-tune)雜誌五百家大公司的第七位。2001年的營業收入估計將要達到兩千億美元。史啟靈當時不到50歲,被認為是董事長雷伊(Kenneth Lay)的接班人。

安然知道,作為美國第一商業日報的《華爾街日報》不可能放過這個辭職消息。安然負責公關的龐默(Mark Palmer)找不到該報報導能源的記者史密斯,就把電話打到該報駐洛杉磯分社社長傅利藍(Jonathan Friedland)那裡。

《華爾街日報》在美國西海岸加州重要城市洛杉磯和舊金山設有分社,安然公司位於美國南部德州能源基地城市休士頓。傅利藍認為 46歲的史密斯是報導這個題材的最好人選,她兩年前進入《華爾街日報》洛杉磯分社任記者,專門報導包括安然在內的20多家大型能源公司。她因孩子仍然留在舊金山,暫時回舊金山分社,而當時她正在休假。因找不到其他的記者接手,傅利藍決定自己親自操刀,後續報導讓埃姆西維勒加入。

認真閱讀發現線索

從書中可以看出,記者之間的水平差異較大,有的記者僅根據公司提供的資料發表消息,有的則進行深入調查。《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除了採訪公司外,還下功夫查閱背景資料。這次他們捉到一條大魚。

當年51歲的埃姆西維勒是《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1972年從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後,他就進入該報駐洛杉磯分社工作。其後,他曾經去舊金山、底特律和紐約等地擔任記者。1985年,他返回故鄉洛杉磯,曾任該分社的社長。他一方面給安然公司的公共關係負責人龐默打電話,要求採訪史啟靈本人,另一方面開始上網查看有關文件。

他查閱的網址是「季度報告天才網」(10Kwizard.com)。該網站提供公司向證券委員會(SEC)提交財務報告的服務。該網站還設有「關聯交易」(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欄目,專門報導涉及到董事或高級主管的內線交易。在這裏,他發現一個線索,即一個未註明的「高級主管」經營和部分擁有一些合夥關係。

但是,其中一些模糊的用詞讓他懷疑。它們是「無成本的環狀安排結清的股分」(share settled costless collar arrangements)、「聯合名義價值」(combined notional value)和「存在的有限遠期合約的可能屬性」(contingent nature of existing restricted forward contracts)。儘管文件內容晦澀難懂,但這些交易涉易涉及幾億美元。埃姆西維勒猜測,越是故弄玄虛,越是可能有詐。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個合夥關係把安然的幕後交易扯出檯面,最終導致安然倒台。

史啟靈出乎意料地回了埃姆西維勒的電話,但是,他的說法與董事長雷伊說的不同。他說辭職是比較擔心股票的價格。為什麼如此擔心股價呢?這又給埃姆西維勒一個新的疑問。8月16日,《華爾街日報》發表這篇訪問記。該文標題是「史啟靈說,股票價格下跌是離職的主因」。但該文沒有透露合夥關係。

組織團隊緊追不放

書中也透露記者和媒體之間的競爭。《華爾街日報》記者和編輯把《紐約時報》作為競爭對手,力爭在報導的廣度和深度上超過對方。記者們在追蹤報導時,總是擔心其他媒體趕上和超過自己。

對史啟靈的專訪引起了反響,該報副總編輯赫斯伯格(Dan Hertzberg)專門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希望繼續挖下去。他寫道:「安然裏頭一定有大故事。」後來,他還給他們發來電子郵件,表揚他們的工作,並要求他們繼續「深挖到底」。赫斯伯格在報導公司醜聞方面富有經驗。在上個世紀八○年代,當時還是記者的赫斯伯格和其他記者報導華爾街的米爾肯和波斯基時代(Milken-Boesky era)的醜聞,獲得普利茲新聞獎。

專訪發表後,社長建議兩位記者合作進行這項報導,兩個人可以優勢互補。史密斯熟悉能源市場,而埃姆西維勒知道該報紙的運作,什麼樣的欄目需要什麼樣的文章。埃姆西維勒堅持報導安然還有自己的想法,他首先發現合夥關係,認為這裏面一定有問題。

《華爾街日報》設有「街市流言」(Heard on the Street)欄目,發表一些對市場敏感的消息。該欄目能夠影響股票市場,正面的流言使股價上升,批評的評論讓股價下跌。因此,這個欄目的稿件發送渠道與一般新聞不同,它是直接發到欄目編輯的私人信箱中,其目的是儘量使消息保密,減少消息提前外洩可能性。

史啟靈辭職後,董事長雷伊兼任執行長,採訪雷伊是兩位記者的首要任務。兩位記者首次提出合夥關係的問題,但是,雷伊認為這裏面根本沒有問題:「那不是利益衝突,那個交易已經經過外部審計師和董事會的批准,符合股東的最大利益。」而且,有關人員現在已經退出。

但兩位記者仍然認為這個合夥關係一定有問題,決定把這篇報導放在「街市流言」中,「看看能否引出一點新東西」。報導在第一部分講到雷伊的計畫後,在第二部分就把這個合夥關係披露出來。這個消息在8月28日的「金錢與投資」類的「街市流言」欄目以頭版發表。令記者感到奇怪的是,安然的股價還升了38分,一個分析師甚至認為它是一個「正面的文章」,給該公司推薦為「強烈購買」。

專業人士令人懷疑

在投資大眾眼裏,證券分析師個個博學多才,洞悉市場走勢。但是,書中披露的卻是另外一回事。記者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分析師並不認真做好功課,而是跟著公司瞎跑,同時,據實推薦並不容易。

在開始調查時,兩位記者把證券分析師作為重要的資訊來源,他們總認為這些人整天追蹤安然,應該比較熟悉這家公司。但是,訪問的結果令他們失望,分析師甚至還沒有記者知道得多。例如,記者查到安然另一位高管法斯托(Andy Fastow)管理過安然的合夥關係。但是,分析師中幾乎沒有人知道法斯托以及合夥關係,一些人甚至還沒有聽說過「合夥關係」這個名詞。有的知道,但不知道誰去管理。一個分析師甚至說:「名字從來沒有披露過。」

紐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執行董事傅雷雪(David Fleischer)是唯一一位對安然情況比較了解的分析師。儘管史啟靈辭職,他仍推崇安然:「他(史啟靈)創造了過去沒有的東西,從中獲得巨大的信用。他創造一個機器,沒有他,這個機器照樣運轉;那裏有一個偉大的團隊,在某些情況下,沒有他,安然可能更加強大。」「投資者需要這個既有的能夠生錢的機器。」他仍然給安然評為「強烈購買」。

他對合夥關係很熟悉,說合夥關係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財產賣給第三方以收取現金,最後減低自己帳面上的債務。「因為銀行並不知道這個合夥關係的運作,它們需要法斯托。安然也要求他這樣做,而法斯托本人並不想去做。」

埃姆西維勒在書中感慨到,因為具有分析公司財務報告的專長,這些分析師每年獲得50萬或以上的收入,而且他們對股票的建議能夠影響幾十億美元的投資。但他們並沒有讀完這些財務報告,對安然並不了解,但絕大多數人都推薦購買安然。

當然,也有的分析師不看好安然。例如,歐爾森(John Olson)原來是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在休士頓的分析師。1997年,他把安然公司的評級從囤積(accumulate)降為中性(neutral)。史啟靈一次遇到歐爾森,曾當面表示不滿。更有甚者,美林公司兩位銀行家公開指責歐爾森的降級是損害美林公司的評級能力。後來,安然增發股票時沒有選擇美林,銀行家認為責任在分析師。歐爾森的老闆專門從紐約飛到休士頓,他的開場白就是三個字:「安然,安然,安然。」歐爾森因壓力太大而體重下降,6呎2吋高的他體重速減30磅,僅剩138磅。最後,他只得提前辦理退休,,離開美林。

記者發現,三家評級公司對安然公事公辦。過去,評級公司把安然評為BBB+,屬於接近可投資債券的下限。10月25日安然公司準備公布重大事項後,穆迪公司(Moody's)把安然列入信用可能降級的查看板上,史坦普(Standard & Poor's)和惠譽(Fitch)緊隨其後。這對安然公司影響非同小可,因為它牽涉到安然的九億美元的債務。安然必須償還這個債務的兩個條件是,債券評級低於可投資等級以下和股票價格位於每股34.13美元以下。股票的指標已經達到,現在唯一的條件就是評級。

官方民間提供內情

因為安然不提供真實情況,記者只好在官方文件中尋找蛛絲馬跡。同時,一些知情人士也匿名提供內部消息,這些人提供了合夥關係的合作文件,有的賣空者還提供他們的觀察,這對記者調查幫助很大。

為了從安然公司獲得資訊,記者們首先給安然公司的有關人員打電話,這些人不是不給資訊,就是避免接聽記者的電話。但是,他們並不受這些影響,總是不停地打電話,設法和有關的人員聯繫,從中獲得有用的線索。書中對此都有詳細的描述。

同時,他們從官方文件中查找資訊。埃姆西維勒後來發現,早在1999年6月30日,安然就對合夥關係有過說明。例如,它與一家私人投資公司「開曼有限公司」(LJM Cayman LP)有過交易。安然一位高管還是總合夥人的執行成員。這個合夥稱為 LJM1。1999年稍晚,它與另一個投資公司「合夥投資」(Co-Investment LP)合夥。這第二個公司稱為 LJM2,資訊早就披露,只不過沒有人注意罷了。

更重要的是,有人打來匿名電話,透露合夥關係的內情。他們還把一些合夥文件傳真過來,供兩位記者參考。當記者們在報上發表調查進展後,有人就打匿名電話稱這「只是冰山一角」。他們寄來內部文件,顯示這些夥伴關係是怎樣運作的。

從這些內部文件中,記者們知道這些合作者的名字。它們都是美國大銀行和大投資機構,其中有通用電氣資本(GE Capital)和加州公務員養老基金(CalPERS)。為此,他們又一家家打電話去核實,接著又設法採訪董事會的外部董事。結果,其中一個董事接受採訪。但是,在10月16日以前,關於夥伴關係的調查只是在私下進行,並沒有見報,因為這些發現都沒有經過安然公司的認可。

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度財務報告,機會終於來了。這份九頁紙的報告說,第三季度的每股盈利為0.43美元,「一次性的稅後付款」是10億1000萬美元,2001年全年的每股將盈利1.8美元,2002年每股盈利將達到2.15美元。但是,報表中提到一到一個5億4400萬的損失,似乎與「以前披露的專案」(previously disclosed entities)有關。

埃姆西維勒打電話給龐默,問「以前披露的專案是否就是夥伴關係」。龐默並不知道兩位記者的調查,對此並未否認,只回答損失少於兩億。這句話讓埃姆西維勒激動:「幾個月的調查終於得到安然公司的證實,儘管龐默很快打電話把損失更正為3500萬,但合夥關係的存在已是事實。」

報導發表後,一個讀者打來電話,認為這篇報導漏掉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安然將讓550萬股票到期,即占總股分的7%的股本將退出流通,這將會減少股東12億美元的資產。這又給記者提供了線索。

集中報導擊中要害

當安然於10月16日公布第三季度報告時,《華爾街日報》記者調查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對安然的問題基本摸清。該報此後推出一個系列報導,篇篇擊中安然的要害。安然終於在11月8日公布重大事件報告,考慮被收購或者申請破產保護。

在此24天內,《華爾街日報》共發表八篇報導。除了10月16日的第一篇報導是關於安然第三季度報告外,其他報導都是關於合夥關係的。例如,第二篇的標題就是「安然的重大損失與兩個合夥關係有關」。第三篇更是說明「這些合夥關係涉及公司財務官員」。第四篇進一步說「金融長從中獲利幾百萬」。第五篇是關於人事變更的,但也與合夥關係的處理有關。

10月31日的報導更是引入矚目,它的標題就是「因為股價低於帳面價格(book value),安然尋找收購的公司」。進入11月初,該報仍然抓住合夥關係不放。它在11月5日的報導中提出:「公司負責合夥的高管獲利3500萬。」最後的一篇與安然重大事件公告在同一天公布。該報導幾乎給安然做了總結。其標題為:「想像的金融把安然帶向成功,費解的交易把它放到一個這樣的地位:它可能失去獨立。」

10月16日以後,六位記者加入報導團隊。他們推出一個綜合板塊,它們有安然的債券價格下跌。文章說,在2001年前七個月,安然高管出售大量股票,雷伊本人從出售股票中獲得2600萬美元。另外一個報導為華爾街仍然有許多分析師看好安然的股票,記者寫道「很少有這麼多人喜歡這個他們很少知道的股票」。在17位跟蹤安然股票的分析師中,15位仍然推薦「購買」,僅一位建議「賣出」。

從11月初開始,史密斯和埃姆西維勒開始分開調查。史密斯仍然調查安然的資金狀況,而埃姆西維勒繼續深挖安然的合夥關係。報社總部圖書館對記者的調查幫助很大,它找出幾篇幾年以前的報導,提供重要的線索。後來,埃姆西維勒又在安然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備案中查到幾個結果。他把這些相互對照,發現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發表於11月5日的報導一針見血地說:「在過去三年,安然通過這種複雜的交易,把幾億美元的虧損從財務報表上拿下。」

安然公司卻認為,《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是因為安然的公關做得不好。因此,雷伊就聘用一家叫布朗斯威集團(Brunswick Group)的公關公司。該公司的老闆就是原《華爾街日報》的記者李平(Steve Lipin),儘管李平能夠處理每天近四百個媒體的電話,但是並不能改善安然的形象。

雷伊與《華爾街日報》一個副總編輯有私人交情。雷伊畢業於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與該報執行副總編輯之一柯萊默(Bar-ney Calame)同屬於一個兄弟會。儘管雷伊向柯萊默多次抱怨對安然的報導,但柯萊默總是聲明自己並不分管安然的報導,建議他把抱怨告訴兩位記者和洛杉磯分社社長,他自己也沒有打過電話或寫過任何條子。

記者水平差異較大

書中說,安然公司常常向媒體提供不實消息,一些不明真相的記者常常被它所迷惑,但《華爾街日報》的兩位資深記者卻透過現象看本質,堅持深挖,結果逮到一條大魚。

一些商業媒體成了大公司的傳聲筒。該書作者說,10月16日是安然公布第三季度報告的日子。久負盛名的《金融時報》網站(FT.com)只是說安然的每股盈利是43分,在預期之內。該網站後來才加上「因為幾項投資損失,發生一個大的支出」。美國的專業電視台CNBC晨間節目「揚聲器」(Squawk Box)只是講安然的「盈利符合分析師的預期」和公司「重申今年的方向」。

在第三季度報告公布後,CNBC記者還專訪了董事長雷伊,記者絕口不提安然在報告中所披露的6億1800萬的支出。相反地,他說盈利符合分析師的預期。「截至今天早上,在18位追蹤的分析師中,13人說他們是『強烈購買』,三人推薦為『中度購買』,兩人講『持有』,無人說『賣出』。」儘管他提到穆迪公司把安然放入降級的審核程序中,但他並沒向雷伊提出這個問題。

有線電視新聞網的金融頻道(CNNfn)女記者甚至沒有提到這筆幾億美元的損失,僅說報告中有「一些支出」。她僅對雷伊的工作壓力感到擔心,問:「你好久沒有坐這個位置了,對你來說,什麼是最大的挑戰?」雷伊是久經沙場的老手,對付這些記者是小菜一碟。他回答他在史啟靈以前坐了15年,計畫把安然做得像過去一樣好。福斯頻道(Fox channel)的記者甚至說安然的盈利「超過華爾街的估計」。

埃姆西維勒認為,媒體的工作做得不好,儘管安然的報導有幾百篇,但是都是抄來抄去。同樣的軼事一遍遍出現,一個高管的引語多次使用。媒體像其他機構一樣,讓像安然這樣的公司看起來「可靠」。只要公司向證券委員會提供審計報告,就會有推測這些數字沒有問題。記者也像分析師一樣,不去閱讀公司這些文件。他也自責說,如果不是執行長突然辭職,他也不會閱讀這些報告。

從書中可以看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和編輯承受著競爭的壓力。在過去幾個月,《紐約時報》已經發表系列文章,講到安然與布希政府的聯繫,以及它在加州電力危機中的角色。埃姆西維勒每天在閱讀自己的報紙前,首先看看時報有無報導。社長傅利藍也有壓力,如果報導落後於時報,他就會接到紐約編輯的批評電話。當時,赫斯伯格剛負責該報的日常工作時,常擔心被《紐約時報》超過。

媒體角色維持秩序

從書中可以看出,兩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的調查比華爾街的分析師、基金經理和銀行家的分析要深遠得多。如果沒有《華爾街日報》,安然的問題就不會那麼早被披露和解決。

書中說,安然的騙人伎倆其實很簡單。它就是透過合夥關係,把虧損從財務報表中拿掉,使安然股價上升,極少數知情人從中賺錢。20多位高管從公司期權中獲得十多億美元。例如,萊伊出售股票獲利1億9200美元,史啟靈把1億700萬美元裝進腰包,法斯托掙了300萬,出生於南京的華裔主管白羅(Lou Pai)帶走兩億美元。

安然對人們的傷害是巨大的,10月16日《華爾街日報》發表關於合夥關係的前一天,安然的股票收市價是每股33.84美元,但24天後該股票的價格下降到每股8.41美元,股票價格下跌75%,190億美元的市值消失,投資者損失慘重。同時,美國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Arthur Andersen)被迫解散。安然1萬5000名員工的價值12億美元的退休基金化為烏有。

但就在公布重大事件報告的當天,安然對外仍然繼續撒謊,聲言公司有足夠的現金,隨時準備支付債權人的債務,公司的業務也照常進行。但在內部,雷伊和其他高級主管認識到,公司只有兩種選擇。一、找一個公司收購自己。二、申請破產保護。

儘管許多分析師仍然對安然推薦「購買」,但這種推薦已經沒有人理會了。「安然迷」傅雷雪是最早預測安然倒閉的分析師,但他認為,避免倒閉的辦法是把它合夥關係全部講出來,不要讓投資者在猜測《華爾街日報》下一個消息會是什麼。但是,安然不講,只好讓《華爾街日報》來講了。

作者:雨林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中國給期待人民幣實現政策突破者再潑冷水zt 海归论坛 2006-4-14 周五, 01:15
剛發現這里有個輕松的所在,上一些風光片給大家娛樂娛樂,有興趣嗎? 海归茶馆 2005-7-24 周日, 08:39
中國留澳學生遭謀殺7月後才被發現屍體腐爛于公寓嫌犯逃往海外 海归茶馆 2005-3-08 周二, 16:59
[波儿的波]提上来答echoMM-女人应该守身如玉还是破罐破摔? 生活风情 2014-6-23 周一, 20:57
[新闻]南方周末:温州房地产损失100亿,房产泡沫神话破灭? 海归商务 2013-9-26 周四, 18:32
[立此存照]唐骏这只破鼓开始都是些谁敲破的? 请看秀才2009-9-04 ... 海归主坛 2010-7-08 周四, 00:27
磨牙贴 - 刚刚看电影版的欲望都市时突发奇想,次贷危机后,Mr.Big 会... 海归茶馆 2008-12-20 周六, 22:21
[流年八卦] 一、老中是狗?是猪?二、周处何时破处?三、飒玫瑰的结果? 海归酒吧 2007-3-15 周四, 00:2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雨林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MSN
  • 誰發現安然的破綻? -- 雨林 - (12556 Byte) 2006-2-14 周二, 04:36 (1187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