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9日

(一)相關情況

在過去數年中,中國大陸所實際利用的外資,每年大幅成長,2001年為496億美元,2002年為550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首位吸引外資注入國。2003年雖受SARS影響,但亦維持561億美元的高水平。至2004年則迅速擺脫陰影,外資總量快速成長至641億美元。根據一般學者所見,大量湧入的國外投資,除有助中國大陸舒緩外匯緊缺、擴大就業機會外、其技術外溢所發揮的效果,往往能促成產業結構調整,更為中國大陸所高度期盼。換言之,國外直接投資對於人口極其眾多、技術相對落後的中國大陸而言,實能提供莫大的助益。

根據中共商務部發佈的統計報告顯示,2006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的實際利用外資數量為2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約半個百分點;上半年獲得中國政府批准建立的外國投資的公司有19750個,比去年同期減少約7個百分點;6月份的情況更為突出,新建立的外資企業數目為4091個,比去年同期減少14.32%。換言之,中國大陸之引資能力,不但不如前數年之迅速成長,甚有停滯、衰退的趨勢,但與此同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吸收外資的情況開始明顯好轉,印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的青睞。此種情勢的發展,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甚至社會穩定,均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 研析意見

根據上述資料,中國大陸吸引外資的數量,出現前所未見的衰退趨勢,若就此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其中主要原因有下列四項。

1.國際結構不利加工

由於近年原料、能源價格高漲,但製成品的國際價格低迷,代工—製造業獲利頻頻下滑(包括臺資企業在內),原以中國大陸為「世界工廠」的國外投資廠商,即便尚未望而卻步,起碼會駐足觀望一陣。再者,以往中國對外資最大的吸引力即在於其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然而,這些優勢如今卻已逐漸消失,隨著中國生活物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也隨之上漲,土地價格亦因供給減少而日益昂貴。

2.外資流入漸趨飽和

經過數年的快速擴張,對許多外資企業(包括臺資在內)而言,「該去的都去了」。之前引用之統計數據,亞洲各國的投資漸減,多少透露出投資飽和的隱憂。

3.投資環境日趨嚴苛

中國大陸的基本工資逐年攀升、企業的社會支出(如「五金」) 日益可觀、勞動環保條件也日漸嚴苛、加上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外資企業(包括臺資在內) 的投資意願,已經不若往日高漲,部份甚至有對外轉移的趨勢(如台商之轉進越南),之前引用之統計數據,傳產外資成長較緩等趨勢,隱約透露出投資條件惡化的趨勢。此外,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過程中,也遇到了中國投資環境中獨有的一些問題,比如,腐敗問題,各級政府任意制定甚至隨意變化政策,地方政府官員盲目的過多干預,企圖為個人撈好處,造成外資企業困擾。

4.優惠政策日益減少

此一方面肇因於中國大陸加入WTO,爭取國外投資的能力有所束縛。另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及沿海的地方政府,其對待外資企業的姿態與政策,已迥不如往昔,包括「兩稅合一」已經進入立法階段。根據作者近年在昆山調查顯示,其地方政府一面拒絕許多低技術、小規模的投資者入駐,另方面甚至軟硬兼施,要求部份低技術、高污染的廠商,搬離昆山市區。

上述第四項原因,其實繫於中共「引資政策」的變化,由於多項因素,過去數年間,對岸的經濟學界一直存在針對「外資影響」的討論/辯論。外資雖被認為有利於擴大就業、創造競爭、引進技術等正面影響,但也被認為存在以下四大類負面效果,導致政府對昔日「招商引資」的政策,漸趨保守:

1.首先為代價過高,諸如環境影響惡劣、產業發展受限、國內市場被佔等。外資進入中國後,由於目的在於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與各項資源,以進行生產,在大量資源消耗下,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引起中國國內關注。

2.其次為市場扭曲、社會不公。事實上是全國忍受消費剝奪,全民補貼出口(出口減稅、廉價讓地等),所得分配並不公道,致使中國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貧富差距益形嚴重。

3.再次為國外投資多數限於低技術水平項目,大陸並未因外資湧入而逐步調整產業結構。據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外資進入中國,工業領域佔了70%以上,且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只有20%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服務業領域。

4.最後,外資之蝟集沿海/城市,一方面加劇區域/所得分配不均,外資之分而治之,造成地方重複建設(如工業園區)、惡性競爭(如土地削價) 等極其不堪的結果。

由於中國大陸過去的經濟成長十分依賴外資,在面對外資投入消退與國內反對聲浪兩方考量之下,配合中國未來整體發展策略的調整(「部份先富」轉為和諧社會的「共同富裕」原則),中共於是出臺各項引資政策,並以2005年10月公佈的《十一五規劃》作為對外招商引資的總指導原則。自此觀之,未來中共招商引資主要的政策方向將包括幾項:

1.引資的質量重於數量:對吸引外資而言,必須從「數量」考量轉向「效益」考量,招募外資企業時,必須挑選「高技術」、「低耗能」、「鉅規模」、以及「高附值」的行業與企業入駐大陸。就此預估,對傳產/中小台商而言,日後與中共討價還價的能力,肯定將不復往昔。

2.整體引資水平必須維持:由於《規劃》要求「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因此仍須維持外資吸收的總量,並以此刺激整體的經濟成長。另方面,由於中國大陸國內市場迅速茁壯、國際經濟情勢持續好轉,上述目標將可望順利達成。換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的整體成長水平,仍將保持穩定成長。

3.開放並引導投資流向:受「外資行業准入限制」的調整,以及高科技產業的各種扶助政策的影響,加上中共已陸續開放部份服務貿易領域,展望未來,服務業吸收外資的速度,將可望快於工業/製造部門。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金融保險、批發零售業(兩者恐為未來台商投資的新熱點)、對外貿易、電信、運輸和技術服務等領域,將可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

4.跨國併購將受鼓勵:就吾人所知,中共正積極研擬有關跨國併購法規與相關配套措施,待相關法規政策逐步完善,參股、收購和股權置換、相互持股等各形式的跨國併購,將成為國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尤其用以消化部份績效不彰的國有企業)。尤其是上述服務業、金融業等領域,其成效將更為明顯。以往台商進行「併購」者極其罕見,日後或須對此加以掌握。

(原載於大陸情勢雙周報,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95年9月27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