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是一句口号,但也是一项基本国策。年年提,月月提,因此人们对它的具体内涵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俗话说:谎言在重复了一千遍以后就成为了真理。所以,越是耳熟能详的事物,我们就越要多加小心,以防止它的异化。

由于语言的“自反性”,任何词语离开发言者之后,就都是死的了。它的意义在于作为“读者”的“我”的参与。“我”为“中国特色”赋予具体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当“我”被(制度)蒙蔽或者阻拦之后,生成语言的意义的语境就不存在了。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一个完全的被动者,是一个白痴一样的听众。因此,“我思故我在”。

从哲学层们面讲,所谓“特色”,其实就是一种“本真论”(或者“本性论”),即将个体局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内,且排斥其他新鲜因素的进入,从而人为地构筑了一个封闭的话语体系;而在这个封闭体系内,所谓“特色”,其实并非是真的特色,而是一种异变的“普遍主义”。在这里,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究竟有多少“中国特色”对我们的思想解放是有利的?

后现代哲学已经证明,任何事物都是无所谓“本真”的,“本真”不过是一种“话语霸权”、一种理性的狂妄、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它一旦运用于现实,就会表现为认识上的武断,和随意干预他人的生活。严格地说,它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传统,而且这个传统差不多将世界引向歧途和毁灭。“本真论”肇始于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即将不断流变的世界归结为一个永恒的“实体”;根据“本真论”,现实世界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应该必然地符合这个惟一真实的“实体”,否则,就应该进行裁剪。“本真论”的一个最恶劣的表现,就是基督教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侵略和对“异教徒”的迫害。值得庆幸的是,西方人正在试图打破这个传统。他们正在努力改变西方中心论,不再强行向世界灌输自己的“西方特色”,诸如“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这也是后现代社会的魅力所在。人类终于有希望走向更为持久的和平了。

然而历史开玩笑的是,这种已经过气的“本真论”,却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领域被国人全盘接受了!一些人之所以拼着老命,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无非是由于跳不出“中国传统”这个封闭的文化圈,那就只能抱残守缺、自取灭亡了。其原因在于思想不开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至今还没有完成,遑论“后现代”乎?因此,我们的当下之急,就是挖掘出究竟有哪些“中国特色”是亟待批判和变革的。

根据本人的观察,“中国特色”大概有以下内容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1、“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大的“中国特色”。我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论证,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最大的伪命题。一个正常的文化是流动的、活泼的、当下的、自由的,离开了这些特征,任何文化都必然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危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要让它重现光彩,必须借助“他者”,否则,它不可能凭借自身而超越自身。任何地方文化如果无法融入到一个开放系统中,都会沙漠化。

2、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是第二大的“中国特色”。它导致了民间思想的窒息和社会活力的缺失。中央集权是靠强制力维持的,在表面的“大一统”下,却是无限分裂的“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从“工具理性”上看,这样的“中国特色”当然是高度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开放,它必然是建立在个人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基础上的。与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相对应的是,垄断企业的大量存在扼杀了经济社会的活力以及民间企业的创造力。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初级资源和能源的产地,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市场”,原因是单一化的权力结构使然。

3、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第三大的“中国特色”。这种户籍制度,在国际上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是传统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是落后的“国家主义”的产物。它限制了人民群众的迁徙自由,降低了社会流动的活力,牺牲了数亿人的创富能力和生活质量。在这种奇异的户籍制度背后,却是一种深层次的权力机制在起作用,即中国历来是一个“特权阶级”和“非特权阶级”的二元社会。

4、“计划生育”政策,是第四大的“中国特色”。国家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数百万的计划生育管理队伍,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素质,导致贫穷者和“体制外”的人越生越多。而且,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优生优育”最终蜕变成了“劣生劣育”,导致了社会变革的成本越来越沉重。

5、“熟人社会”,是第五大的“中国特色”。“熟人社会”与狭隘的农业社会相互呼应,形成了中国人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在“熟人社会”中,崇尚威权是非常自然的选择。“熟人社会”导致“法治国家”难以形成,人们之间处理纠纷依靠权威和亲缘关系,而不是法律。“熟人社会”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社会上各种小圈子太多,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彼此之间除了“同心圆”内的人外,相互的隔膜太深,最终形成了一个非常不人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道德”成为了空洞的东西。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的是:中国人不是特殊的人种,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所谓的“普遍规律”。过分重视“特色”,而对“普遍”和“基础”的忽视,导致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凋敝、文明的进一步沙化和制度的稀缺。因此,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重新认识“中国特色”殊为必要!

最后,为了避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的所谓“普遍规律”,不是让我们重新回到西方文明创造的“普遍主义”中,而只是一种认识的结构,即将共性溶解在个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