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首往事!
也许就是:花相似,人不同了!
大家有什么感触啊!留下自己的出生年月吧!
写下你童年的记忆!
因为那是大家心里最真实淳朴的想法和感觉!
是啊!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们已经。。。。。。。。。
不知道我们白发时。。。。。。。。。。。。。
我们真的已经长大!

以下只献给70年代出生的人!

如果你是70年代的人,进来看看只属于你的70年代吧:

70年代出生的人的共鸣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批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批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睛保健操现在开始……”;

是最后一批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批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批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的人;

最后一批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批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批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批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批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批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如《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的人;

是最后一批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等,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是最后一批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批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批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批在小学、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和老师同学告别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了《加里森敢死队》之后,满处仍飞刀、拧门撬锁的人;

是最后一代看露天电影,一听打仗的就特起劲,赶早去占位子的一代,

是最后一代真心爱国的一代!问问现在的孩子有多少知道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李向阳、江姐、双枪老太婆的?

也是最后一代享受童年时候能在夏天乘凉数星星玩游戏的一代!儿时的天比现在的更蓝,空气也更清新,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叫沙尘暴!

。。。。。。。。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生于七十年代的十大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娶个老婆还是整过容的。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八零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代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了。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尴尬十:六零派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思想单纯;八零派活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开始就知道必须靠自己努力。七零派的很多人一开始相信了‘国家会安排一切’,结果最后什么都得靠自己去争取。所以这一代人的怀疑精神是最强的,但这一代人的独立精神又没有八零派强。

70年代出生的判定标准:
》 你的玩具箱里曾有二十本以上的小儿书和一把手工做的纸子弹枪。
》 你吃过三分钱的水果冰棍和五分钱的奶油冰棍。
》 你知道杨子荣、嘎子,李向阳,没头脑和不高兴。
》 你会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你崇拜过岳飞,玩过飞镖,知道阿童木是谁。
》 你会做风筝之类的小东西,带过军帽,打过三次以上的架。
》 你知道小路纯子,大岛茂,加里森,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个是四环素牙。

童年的回忆

在星期天的晚上把家里的三五时钟拨到6:30,好快些看到森林大帝或铁臂阿童木。

玩具兵和小型的铜制火药枪是最想从校门口的地摊上弄到手的。

谁家里有用子弹壳做成的飞机或坦克什么的,他就是班里的英雄。

在12吋的黑白电视机上加装环型天线以收到20频道,看小路纯子。(我家当年是9吋黑白电视)

在学校操场上刮香烟牌子,还试图邀请班主任参加。

溜进学校的防空洞,却被当成小偷。幸亏班主任证明才没有被记过。

每个夏天人总是黑黑的,游泳不到两个小时不过瘾。变形金刚是必看节目,可惜没钱玩。

桔子汽水2角钱一瓶;

公共汽车票:3分;5分;7分;1毛;2毛;

爱看霹雳舞,会唱《血疑》的主题歌;

看《丁丁历险记》、《上海滩》、《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陈真传》,都会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还有《冬天里的一把火》、《阿里巴巴》、《酒干酒趟买无》;

还有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太空堡垒,咪咪流浪记,花仙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森林大帝-雷欧这些还好看的动画片;

2分钱在学校门口的麦芽糖摊子上面转一次,没准还会得条龙,不过偶从来没得过;

做眼保健操时候跟着广播说:屁眼!(闭眼);

去电影院5分钱泡一热水瓶的冰水;

2角5分一块游戏机牌子,疯狂的打魂斗罗,采蘑菇(超级玛莉);

还有滚铁圈、刮片、斗鸡、撑高、抓强盗、踢罐头、顶橄榄核子、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弹球……

男孩子玩香烟牌子,女孩子交换明星贴纸;上课看金庸、圣斗士,迷翁美玲,黄日华;

还有上课做子弹(用纸做,用在铅丝或者树杈、橡皮筋做的枪上)

。。。。。。。。

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批人,目前最大的三十七,最小的二十八。做为最早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学不留级,肯定是上大学第一批要交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话。最激动的是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等各种票证和本本,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在弹棉花的老大爷那里能看上整整一个下午。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经历过76年的河北唐山、邢台大地震,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人名是:小明、小强、小刚。。。;用的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 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奔向2000年"。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大陆的张蔷、台湾的刘文正是我们喜爱的歌手,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后来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

1983年"严打"时。我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我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1988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

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的报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我们的口号

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

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偷偷的抽烟,被老师发现,请家长,写检查。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

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

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每个人都有个小本本,上面写满了名人名言、豪言壮语,也有的是抄歌词。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

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

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

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多年。

传闻过"一九九九世纪大劫难",并平稳地度过了世纪末的最后一天。

看过《龙子太郎》,《倒长的树》,《小溜溜溜到哪里去了》

电视有《死亡档案》《阿信》《聪明的一休》那时侯开头的时候还会出现几个菱形的框,里面写着“电视译制片”

还有英语节目《跟我学》、CCTV的《为您服务》

唱着歌曲“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静静的躺在。。。”跟着迟志强吼“菜里呀没有油。。。”

儿歌“小花猫,瞄瞄叫,瞄瞄叫。。。”(一年纪上学期最后一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小时侯跟人打架,结果红领巾被缴了。

打碎过学校的玻璃,照价赔偿。

看着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首次开播,我记得我看该台播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小兵张噶》。

所有的屋顶和楼顶都树立着大大小小的电视天线,什么样的都有,天线越高,收看效果越好。(我们这里只有两个台,5频道:中央台,12频道:天津台)

把啤酒瓶盖砸平丢到地上拍,那时侯最流行五星啤酒

用皂荚壳洗手,皂荚核在地上狠磨,巨烫后拿去烫人。

最盼望的是每年春节前,父母单位里的那次会餐,好吃的真多呀!

我们这一代人,见识了好多第一次,易拉罐、餐巾纸、可口可乐、口香糖、面包、掌上游戏机、洗发水、香皂(记得第一次用的香皂叫香中香)、随身听、刺绣的袜子、流行歌曲、磁带等等这些洋玩意第一次进入中国的时候正是我们这帮人正在懂事的时候。

还有自动铅笔、春节联欢晚会、铁皮铅笔盒,塑料皮铅笔盒,塑料垫板,用牛皮纸包书,闭路电视

还有那时侯的电影明星龚雪,陈佩斯,郭凯敏,达式常、王馥荔、刘晓庆等等

抄歌词,那时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最重要是没有钱! 所以"人是第一生产力",有时间就赶快抄吧,顺便练练字.

每年的春季运动会上,使出吃奶的劲,憋出一首首绝对雷同的诗(顺口溜)、一片又一片的表扬稿:XX班XXX同学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第X名,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XX精神….

《半月谈》《故事大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少年报》等等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学习张海迪、四化、奔向2000年、反对精神污染、打倒“四人帮 ”、倒爷、老山前线、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这样形容为:

出生在计划生育实行之前:家里一般都不少兄弟姐妹(但我家例外,本人是独生子女,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不知道寂寞是什么,只知道总是很吵,一个桌子往往坐不下全家,长身体的时候食物还短缺到凭票供应,从小连吃饭穿衣都得参与竞争,更别说从动口到动手,什么都不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就要长不大。

成长在教育改革扩招之前:因此中考高考人数是空前绝后,而且最不幸的是上一批还能复习,到我们那一代连复习都没门,一锤子砸死一个人,激烈竞争之程度世界之最,那时经常逼死人命。

创业在经济泡沫破碎之后:因此不能从计划经济价格双轨中投机倒把,不能从深沪股票首批发售拿到原始股,不能一个条子就圈地搞房地产开发,不能贿赂银行搞到无息贷款贪污国民金钱而且欠债不还当大爷,最后也不能赶上网络经济发烧期一个PROJECT就能上市卖几千万美金……当然,最基本的是,我们抛弃了计划经济分配给我们的单位,结果也失去了计划经济所即将分配给我们的房子,搞到许多同龄人要结婚也没有自己的幸福天地……

属於我们这一代的,什么都没有,除了空空的行囊和无限的梦想,我们什么都没有!

爱情要自己找,父母那一辈不再过问不再关心也不安排相亲,他们倒是省事了,我们却费事得很,因为女人们偏偏这个时候喜欢上海外侨胞洋鬼子高官大款,而不再是一串鞭炮两张嘴皮几包喜糖就能被以爱情或理想或组织的名义征服;

工作要自己找,政府那些衙门现在只认金钱不认人,不论什么工作,大概我们都没有了福利保障失业保险医疗保健,随时很潇洒地出门,随时很潇洒地走人,或者努力工作,或者努力找工作,偏偏政府的铁血政策,就是要杀贫济富,让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下岗失业;

学业要自己找,学费是在我们这一代大涨起来的,因此,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因为学费而辍学,而当他们好不容易奋斗到一定社会地位,甚至有了一定的经济和事业基础时,却又不得不抛家离业,重新读书,更惨的是那些已经结婚有妻子的,因为读书在外几年,可能后院起火都说不定,搞到离婚受伤;

所以,我们喜欢唱[一无所有],我们喜欢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所以,我们喜欢唱[心太软],所以,我们喜欢唱[故乡的云]……所以,我们用流着泪的脸,用我们已经残损的手掌和脚趾,热爱着我们的这个祖国和国民,热爱着已经只热爱金钱和绿卡的女子们,却不得已走上了在异乡他国寻梦的路……

七十年代,是什么样的概念?我们出生在七十年代,成长在八十年代,成熟在九十年代,创业在新世纪!我们见证了文革浩劫的余孽,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前进与退步,我们见证了学生上街的激情,我们见证了邓小平南巡与全民下海普遍下岗的动荡……我们也见证了从臭不可闻的帝国主义到香喷喷的留学与移民潮,我们也见证了姐妹们挥泪告别父母爱人从国内到国外从路边到发廊一直到高级酒店二奶村的集体性肉体大抛售……很多时候我们想参与,我们看到了机遇,可是那时我们没有成熟,没有长大,我们没有能力;后来我们终於成熟长大有了基本能力要参与了,可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速成和暴富的机遇……比我们大一代的人们正在当权,利用他们的地位肆无忌惮地压榨和贪污挪用国民资产,比我们小一代的人们正在成长,伴随他们的有系统化的电脑教育和英文环境,当然,还有他们同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后的悠闲与继承……

唯有七十年代,是这个社会目前最能干的一代,是这个社会创造和发明最用力的一带代,然而什么都不再拥有!

中国的历史性变化在我们的眼里、身边是那样清晰而残忍地进行着,而且,以我们这一代的牺牲与悲惨作为改革的代价,作为改革的祭奠,也作为中共建国以来从未被释放过从未得到过任何计划体制利益的一批,永远地在中国的未来占据最重要的一个位置,那就是:见证中国怎样从专政走向改革,怎样从计划走向自由!

能够掌握未来中国命运的,能够真正改革恶势力,建立新秩序的,唯有我们这一代!因为,我们这一代虽然受‘压迫’最深,但是我们的理想还很坚韧,而更年轻的一代,其中许多的人,已经迷失在改革的糖果中,已经堕落在开放的生活中,他们只要享受,不要服务和义务。他们只强调自我,却忽略大我。

七十年代,以悲情的自我,承接未来的大我重任!以充满理想不肯堕落的坚贞,来抗拒堕落的洪流!

我们这一代人心灵的烙印
  
我们是正常的一代。100多年来,还没有如我们一样庸常的三十岁。这是生活的幸事。我们过得朴实,但是健康,像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无忧的童年,青涩的少年,躁动的青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们长大成人。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想起它,想起它当初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它们已被岁月遮蔽。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七十年代的朋友们,写下你们的感受吧!

《七零派》

作词:野火 (树良、玉镯儿参与部分修改)
作曲:树良
演唱:树良

我怀念那没有过滤嘴的烟/怀念那面值仅一分的钱
怀念那一本红色的经典/怀念那个年代蓝蓝的天

我记得爸爸留着汗的肩/记得妈妈淳朴善良的脸
记得那些热火朝天的画面/和那已泛黄的黑白照片

我记得那时的冰糖很甜/玻璃弹珠它滴溜溜的圆
它们摆在小卖部柜台后面/售货员小心把它们清点

我怀念写满祝福的明信片/怀念谁藏在书包的花手绢
怀念爸爸木头作的陀螺/一根皮筋玩到天黑都没发觉

我怀念那没有过滤嘴的烟/怀念豆沙冰棍凉丝丝的甜
怀念那巷口的小人书摊点/只要5分钱就能看一整天

我记得那课桌上的三八线/同班女孩总被琼瑶阿姨骗
记得那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印在泛黄的毕业照上面

爸爸给过我几分零花钱/我把它们一直放到过大年
电影散了场还躲在电影院/一部少林寺就看了好几遍

虽然那时侯没有网络聊天/没有那么多新鲜谈论热点
没有汉堡包和周杰伦的音乐/可是那段淳真的岁月

我是多么怀念 多么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