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近看林璎 (3)三大纪念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海天文学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近看林璎 (3)三大纪念碑   
阳光在多城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博导
性别: 性别:女
加入时间: 2006/10/02
文章: 4061
来自: 多伦多
海归分: 98075





文章标题: 近看林璎 (3)三大纪念碑 (5317 reads)      时间: 2010-7-13 周二, 07:51
  

作者:阳光在多城海天文学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这里的“纪念碑”其实是个很不准确的说法。英文里说memorial,泛指各种纪念建筑。林璎设计过三座纪念建筑--华盛顿的越战纪念墙,阿拉巴马州的民权纪念碑(在Montgomery市),以及纽黑文市耶鲁大学校园内“妇女之桌”。这三件作品无一可称为“碑”。(注释8)
  
【应运而生的新风格】
可能林璎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在学生时代设计的越战纪念墙开创了一种新的样式。原来纪念建筑可以这样做!



(照片来源:网站Digital Imaging Project。该网站由Bluffton大学的Mary Ann Sullivan创建及维护。)
  
  …………
早有学者注意到这种新风格与以往纪念建筑的不同。看一下以往的纪念建筑,基本上是高大宏伟的仿古风格,多为白色。
  
高大的华盛顿纪念碑,高近170米(555英尺),揉合了古希腊、巴比伦、埃及的风格;巍峨的林肯纪念堂,古希腊神殿样式;不太起眼的纪念一战的纪念碑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War Memorial,也是古希腊风格;纪念南北战争的格兰特将军陵园(Ulysses S. Grant Memorial),除了格兰特将军骑马像,还包括青铜狮子,以及描绘战斗场面的两组雕塑,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 ****** ******
再比如著名的“硫磺岛之战纪念碑”(正式名称The Marine Corps War Memorial,献给美国全体海军阵亡将士)。这座纪念碑的蓝本是美联社的一张新闻照片。



****** ****** ******
即便是纪念越战,更早的纪念建筑也在几个方面沿袭了传统。这座位于新墨西哥州Angel Fire的越战军人纪念堂,比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墙更早建成,知名度不是很高。纪念堂的风格已经相当现代,不再乞灵于古希腊古罗马,但它仍然着力表现一种昂然的气势。



****** ****** ******

现代社会本来就崇尚个人主义,而越战又是一场伤心之战,当时公众的情绪呼唤反思,因此纪念越战的建筑想要成功就必须有一种超越性,抛弃对战争胜负的计较,直接指向人的牺牲。有学者指出,越战后的美国,人们对爱国主义开始新的思索,对各种纪念建筑也有全新的解读,更多地带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此种背景下,以越战墙为代表的新一代纪念建筑应运而生。
  
林璎的越战纪念墙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它不再高耸,而是走入地平线之下,以黑色代替白色,以抽象的人名代替栩栩如生的雕像。样式变了,内容变了,与公众的交流也变了。它不再是单纯地令人仰视。它极简洁,却很煽情,催人泪下。同时它有种力量,以无形的压力逼着你去想。无论是反战人士,还是越战支持者,来到墙下,面对着几万阵亡军人的名字,都会陷入沉思。



中国人说“哀而不伤”。林璎在设计纪念墙时未必知道这句话,但她的设计思路却体现了这样一种境界。她后来说,她的纪念墙想追求一种诚实。你得老老实实地接受那些痛苦,然后才能走出来:“如果你不能接受死亡,你永远无法挺过来......”(注释9)
  
****** ****** ******
【看似简约的设计】
越战纪念墙看起来简单,实则不简单。在华盛顿特区随处可见的纪念建筑当中,它不但主题与众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属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风格。

同样是寄托哀思的纪念建筑,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华盛顿的“和平纪念碑”。这是纪念在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内战中阵亡的海军将士而立的,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注释10)。



和平纪念碑,竖在碑顶的是两位面带戚容的女性,一位是悲哀女神(Grief),另一位是历史女神(History)。
****** ****** ******

越战纪念墙不再借助雕塑,而动用了新的表现手法。首先,纪念墙选择了抛光的黑色大理石做材料,这样墙体在承载军人名录的同时,也是一面镜子,映出参观者自己的影像。这种视觉效果所达到的震撼力,外行人在事先无法想象,因此一开始黑色大理石备受争议。由于施工所用的大理石是从印度进口的,就更加让人不满(注释 11)。林璎后来解释说,当时用黑色大理石主要就是为了达到镜面效果,那是白色大理石无法完成的。林璎又说,虽然人们习惯上把她的设计称为“纪念墙”,但在她看来,那并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隔幕,隔开阴阳两界,因此大理石打磨得相当薄。当参观者走到近前,伸手触摸蚀刻在大理石上的名字时,死与生、过去与当下,都交融在一起。



相当有名的一幅画:Vietnam Reflections,作者 Lee Teter。
****** ****** ******

纪念墙上满是文字,但是除了一头一尾刻有简短的铭文之外,其余全部都是阵亡及失踪军人的姓名。这些名录既是前景,也是背景,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每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到2010年,纪念墙上一共刻录了58,267 个名字。

把所有牺牲军人的名字刻上,这本是基金会的要求之一,巧的是非常符合林璎本人的设计理念。她说,纪念建筑上刻录的名字有种特别的力量。她在耶鲁读书期间,校园里有一个纪念堂,上面就刻有死于战争的耶鲁校友。她也在欧洲研究过各种陵园,其中法国有一个纪念一战失踪士兵的墓园,上面包括了超过十万个名字,给她印象特别深刻,让她深切感受到人的牺牲。



位于法国的墓园 Thiepval Memorial to the Missing of the Somme,纪念的是在一战期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和英联邦国家阵亡及失踪的军人。
****** ****** ******

越战纪念墙上名录的顺序也大有文章。通常的思路是把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但林璎坚持按照阵亡(或失踪)的时间顺序来排,从1959年起,到1975年终,这期间每一天阵亡(或失踪)的军人的名字则按字母顺序排列。当初不但那些反对者,就是支持者也不同意这种排序方式。但是当他们看到好几百个姓Smith的名字排在一起产生的拥挤效果时,就转而同意按时间排序。有学者指出,这样一种排序方式,使得纪念墙虽然看似无一字闲话,其实却是在讲述历史。人们会发现在某一天的名单特别长,说明那天发生了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

按时间排序,而整个时间线在纪念墙上形成了一个圈。纪念墙的两翼交接处,也是最高处,既是时间线的起点也是终点,象征战争的结束(注释12)。



【民权纪念碑】
民权纪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首府蒙哥马利(Montgomery)。它由一面墙和一张圆桌构成。由于墙与圆桌的份量同等重要,这个memorial称为“纪念组合”更合适。



蒙哥马利市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个“圣地”。1955年,美国南方仍处于种族隔离时期。有一天黑人妇女Rosa Parks因为乘公交车时拒绝离开白人座位区,遭到逮捕。这一事件随后引发了一场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史称Montgomery Bus Boycott。1965年,马丁路德金又领导了一次大游行,史称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这些都是发生在蒙哥马利的民权运动重要事件(注释13)。



Rosa Parks被捕后被带到警察局打了指模、照了像。她后来成为民权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之一。1989年民权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Rosa Parks应邀出席,亲手抚摸桌面上刻着的她的名字。

××××××
林璎接手这个设计项目是在1988年,越战纪念墙建成已经六年。林璎当时刚从耶鲁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不久,搬去了纽约。她回忆说,有一天意外地接到一个电话,是阿拉巴马的“南方贫困法律援助中心”(注释14)打来的,希望她能设计一个纪念碑,安放在法援中心大楼门口。当时她非常清楚越战纪念墙给她带来的知名度,可是她并不想被人看成“纪念碑设计专业户”,因此那几年已经推掉了好几个类似项目。这一次也是一样,林璎一开始也是婉拒,但是法援中心的人告诉她,整个美国还没有一座纪念民权运动的建筑,这句话让林璎动了心。

法援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著名民权律师Morris Dees 则说,那时候他们翻纽约的电话簿,给所有姓Lin的人挨个打电话,才找到林璎。

林璎别的项目不接,却肯接这个项目,说明那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还在。美国南方一直笼罩在种族矛盾的阴影之下,接这种工作还是要有一定胆量的。委托林璎制作纪念碑的法援中心直到1983年还被人扔过炸弹。

美国的民权运动发生在五、六十年代,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以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为主轴。这段时间与越战基本重合。民权运动相当激烈,且与反战息息相关。一些反战人士猛烈抨击美国出兵越南的虚伪性--自己国家里尚且有这么多不公平的事,却跑到别的国家去“为自由而战”?

民权运动轰轰烈烈,而且不乏极为血腥的事件。但林璎回忆说,那时媒体更多地报道越战消息,因此民权运动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对她来说都是闻所未闻,那段历史如此迅速地被人遗忘,反到让她警醒起来。当初设计越战纪念墙时,林璎做过大量研究,但主要是研究别的纪念建筑,却刻意不去看越战报道。这次不一样。这一次,她把法援中心送去的材料一字不落地认真学习,并且一次一次被她所读到的东西所震惊。

与法援中心的合作相当顺利。设计上的重要决定,法援中心基本上让林璎自己掌握。最后的纪念建筑安放在法援中心的大楼入口处。纪念碑实际上是一个组合,由一面墙与一张圆桌两部分组成。虽然这次仍旧选用黑色大理石,但是石材的表面并不抛光。在这个组合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水。厚重的纪念墙略有弧度,高9英尺,长40英尺,一道水流缓缓顺墙而下。在墙下直径 12英尺的圆桌上,水流从桌子上的一个泉眼缓缓流水,铺满桌面。

水的灵感来自马丁·路德·金的演说《我有一个梦》里面的一句话,而金博士的话出自《圣经》(Amos 5:24)。林璎回忆说,她第一次去蒙哥马利和法援中心的人见面,在飞机上她一眼看到金博士的讲演中有这样一句话:“We are not satisfied. We sha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我们不会满足,直到有一天公平象水一样宣泄,正义象洪流滚滚而来。)”这句话把她击中了,她知道,这个纪念碑将是关于水的。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向超过二十万人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

××××××
纪念碑的一墙一桌,水的流量都控制得恰到好处,不疾不缓,形成一道水膜,光滑的水面造成镜面效果。大理石本身是未抛光的,如果水断流了,石头就会显露出本来粗糙的表面。这种设计形象地体现出金博士的那句话。



纪念碑采用了非对称平衡(asymmetrical balances)的结构,方形的墙与圆形的桌,墙上的大号字体与桌面上的细密的文字,都构成一种平衡。纪念桌的基座也是不对称的。林璎说,不对称的平衡,是为了表达一个重要主题:平等不必相同,平等不是说非要看上去一样不可。

纪念桌的桌面摹仿日晷,刻有几十条重大事件的简短描述,从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Brown v. Board of Educaiton)开始,到1968年金博士被刺身亡为止。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读来相当沉重。1955年,15岁的黑人男孩Emmett Till在密西西比州被残忍杀害,据说是因为他企图调戏一位白人女性。涉嫌杀人者经审判后无罪获释;1963年,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一座黑人教堂被炸,四个女孩死亡;1966年,黑人学生Samuel Younge在一个加油站因为“白人专用”厕所问题与人发生争执,被开枪打死......在民权运动中40位死于非命的“殉难者”,其死亡事件都被刻录在桌面上。



××××××



林璎在民权纪念碑前工作。

【妇女桌】
妇女桌,The Women's Table,是林璎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的。这个纪念物最初目的为纪念耶鲁男女同校(co-education)二十周年,后来扩大范围,献给耶鲁所有的女性,包括学生、教师和员工。



图片来源:耶鲁大学Sociology Department网站(www.yale.edu/sociology/genderandsexuality)

讲妇女桌,先要说说男女同校的历史。美国那些老牌大学最早都是只招生男生,女生想上大学,有专门的女校。率先实行男女同校的并不是人们印象里风气开明的常春藤学校,而是中部俄亥俄州的Oberlin大学(孔祥熙就是该校的毕业生)。1841年,四个女生从Oberlin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开全美风气之先。

耶鲁大学对男女同校教育一直采取抵制态度。尽管耶鲁很早就允许女生旁听,在1876年,其研究生院(艺术系)也开始招收女生,但是本科始终对女生关门。别的学校都陆续实行男女同校了,他们还没动静。可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单一性别的大学已经处于明显劣势,男性高中毕业生一看大学里没女生,都不愿意报名了。就因为坚持不肯招女生,耶鲁在争夺生源方面明显逊于哈佛。1966年,耶鲁的校领导们想了个折衷的法子,想与著名女校Vassar大学合并,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也算是男女同校了,而实际上还是分开的。不过Vassar大学后来没同意。耶鲁别无它法,只好在1969年开始招收女生进入本科(Yale College)。Vassar也在同一年开始对男生开放。最开始女生入校人数很少,后来逐渐增加。目前耶鲁本科生的性别比率基本持平,男生稍多(注释 15)。



女生开始进入耶鲁本科生宿舍。

…………
耶鲁大学把设计任务交给林璎是非常合适的。她是耶鲁校友,也是耶鲁男女同校政策的受益者,她的成功也为耶鲁增添荣誉,说明耶鲁能够培养出女性人才。让她来设计肯定不会惹太多闲话。

回顾耶鲁大学、乃至其它大学的男女同校的历史,不得不承认,推动接纳女生的最原始的力量并非来自妇女运动,而是男生们分泌旺盛的荷尔蒙。如此,在二十多年后纪念男女同校,这个纪念碑的设计就不得不慎重,试想,假如设计成一个风华正茂的女生的雕像,会有把女生搞成男性的“性对象”的危险,可能会招来非议。还是走抽象的路子最为妥当。

林璎设计的妇女桌由一张园桌和一个方形基座组成。她说,最开始是想把桌子做成正圆形,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构思(包括阅读大量材料),有一天她忽然觉得桌子应该是椭圆形,而且这个椭圆正从一个基座上被推开。后来妇女桌正是这个样子。



桌面上刻有一串数字,每个数字对应着一年内耶鲁在校女生的人数。因为耶鲁在建校早期没有女生,所以一开始那些数字都是零,零了好些年,以后数字逐渐增大,最后一个数字是1993年(妇女桌正式落成揭幕那一年)的女生人数。这些数字在桌面上呈螺旋形排列。林璎解释说,选择这种排列方式,是想表示这串数字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期待着以后耶鲁会继续招收女生。



妇女桌被安放在耶鲁大学校园一个较为显著的位置,大学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前的小广场一角。

……………………………………

【注释8】在林璎工作室的网站(mayalin.com)上,另外两个项目也列被入“memorial"类,一个是Confluent Project(受原住民部落委托所作的一个庞大项目),另一个是城市雕塑What's missing。出于写起来方便,我把这两件都归入“环保主题”作品,留到下面章节讨论。

【注释9】林璎的原话是:"If you can't accept death, you'll never get over it. So what the Memorial's about is honesty... You have to accept, and admit that this pain has occurred, in order for it to be healed, in order for it to be cathartic... All I was saying in this piece was the cost of war is these individuals. And we have to remember them first."

【注释10】华盛顿特区有多座纪念南北战争的建筑,包括格兰特将军的塑像。这座和平纪念碑是纪念海军的,寄托哀思,别具一格。

【注释11】越战纪念墙所用的黑色大理石来自印度Karnataka邦的首府Bangalore。林璎在她的自述中解释说,其实加拿大或者瑞典也有很合适的黑色大理石,但因为当年这两个国家都接纳过从美国逃兵役的人,所以担心选用这两个国家的石材会冒犯越战老兵。

【注释12】两面纪念墙,每一面有72块大理石板,每一块石板都有编号。林璎把两墙交界处视为起点,从这里开始,东墙的石板顺序为1E、2E ...... 直到72E。同理,西墙从交界处开始,石板编号为1W、2W ...... 直到72W。名单从1E刻起。1E石板上最高处刻有起始年份1959(7月8日),并有几行简短的铭文,写明是纪念越战军人的。随后名单按日期排下去,到 70E为止,日期是1968年5月25日,最末两块很短的石板为空。名单接着从70W继续,日期还是1968年5月25日,直到1W为止,日期为1975 年5月15日。

【注释13】蒙哥马利抵制公交运动,Montgomery Bus Boycott,由Rosa Parks坐公交车被捕所引发。由于Parks的被捕,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拒绝乘坐公交车。整场运动持续了13个月,直到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在公交车上进行种族隔离是违宪的,这场运动才胜利结束。这次抗议活动由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一个民权组织来进行协调,运动的成功被视为和平抗议的一次成功范例,引起了国际关注,具有重大意义。

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是马丁·路德·金在1965年领导的一次大游行,其核心内容是为黑人争取选举投票权。

【注释14】“南方贫困法援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SPLC) ,是美国南部的一个法律中心,主要受理民权官司。该中心成立于1971年,其宗旨是以法律手段对抗种族歧视现象。这个组织除了打官司,还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倡导种族和谐,提倡社会宽容,因而被视为一个积极的民权组织。

【注释15】近年来耶鲁大学本科的男女学生比率基本持平,但是有人指出,女生报名人数多于男生,而录取的比率持平,说明学校在录取时还是偏袒男生,并没有做到完全无视性别。

………………
主要参考资料:

--林璎自述 Boundaries
--论文Maya Lin and 1960s,作者:DanielAbramson。
--报道 Monument Maker,文章发表在1991年2月24日的《纽约时报》上
--斯坦福大学马丁·路德·金研究网站: https://mlk-kpp01.stanford.edu/index.php/
--Yale woman hits 30: where does she fit in? (The Yale Herald online)

作者:阳光在多城海天文学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近看林璎(二)越战纪念墙,打了几回合 海天文学 2010-7-01 周四, 23:26
近看林璎 (六)她的家世 海天文学 2010-9-01 周三, 07:48
近看林璎(四)时间·水·文字(看图说话) 海天文学 2010-7-21 周三, 08:00
[原创]近看林璎 (一)辉煌而艰难的起始 海天文学 2010-6-29 周二, 01:39
【重返东欧】(1)三十二年不绝,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生活风情 2018-5-16 周三, 08:07
[原创]二〇三八·燕行江湖·莫归 (15)三圣母庙 海天文学 2014-7-16 周三, 23:32
[功夫原创+精美照片]珠海 外伶仃岛游记 (二)三次登山 行行摄摄 2008-11-07 周五, 20:48
[贴图]复活节休假:博登湖的林道(续) 海归风情 2007-4-16 周一, 05:4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阳光在多城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海天文学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